趙翠慧:生命邀約,活得真好
【園丁按】
趙翠慧:「我們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來到這個世界。」 目前擔任佛光山檀講師,也是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的趙翠慧,在佛衛及清涼音談「生命邀約,活得真好」的相關議題,參考網路資料,整理如下:
趙翠慧和她的外婆
趙翠慧說:大清早四點多,大地還沒全醒過來呢,外婆作早課,四、五歲的女娃兒趙翠慧,小臉蛋兒歪在供桌上的經架旁,香甜睡著;外婆誦完一頁,伸手輕輕戳戳她,趙翠慧瞇著睡眼,伸出小手翻到下頁…… 日日如是,她,在外婆的朗朗聲音中,聽聞了一部部佛經。
外公是開醫院的,下班後外婆常帶他清掃廁所,用身教幫助她成長。行善佈施是外婆的平常事,她總說:「為你取名小慧,就是要你福慧雙修。」、「不要認為自己有錢就了不起」這些種子,果然在趙翠慧小小心中萌芽、茁壯。
趙翠慧從小就立志將來要當老師,考大學時只填師大國文系一個志願,成了師大夜間部國文系的學生,白天還去聽駢文、說文解字等課程;她偏愛老莊、禪學,也喜歡詩詞歌賦,自己更嘗試新詩及兒童詩歌的寫作。
大五的時候,結了婚。畢業後,偶爾去代課。在家除了當媳婦、伺候長輩,因為是中文系的畢業生,所以要負責為婆家的土地官司寫狀子。初為人媳,讓她嘗到為人婦的不易,也領略到什麼叫做「人生實難」。
由於婆婆的強勢,生活中的波濤洶湧,不能如願全職教書,平常就以閱讀、繡花來排遣心情與生活的低潮。而佛學,更是重要的精神寄託。
1985年1月,趙翠慧全家移民加拿大,沒想到一住就是十年。當時溫哥華的華人日多,溫哥華的大專校友會設有中文學校,由熱心的家長「披甲上陣」當老師。當他們知道來了個師大國文系的畢業生,就很興奮地找上門來,更推舉趙翠慧當校長。她不敢貿然同意而推辭了。於是,第一年教課;第二年當教學主任,編寫教材、作教案等;第三年,她才接掌校長的職務,很快將200多人的學校成功擴展到1,600多人,並且記住900多個學生的名字。每日勞累下,1992年發現罹患肺腺癌,病重到咳嗽吐血,只得返台養病。
趙翠慧和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周大觀出生於一九八七年,在世僅僅九年六個月,但是他勇於面對生命的故事卻傳遍了世界,感動了無數的人。
周大觀宿慧早開,小小年紀已手不釋卷。舉凡《三字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古今 中外科學家專集……莫不嫺熟於心,對答如流。不幸在大觀八歲時,竟然發現罹患惡性腫瘤,甚且必須截肢。但他在生命最後兩年期間,勇敢奮鬥的精神、樂觀睿智的詩文與圖畫,鼓舞了成千上萬的人士,彙集成一股巨大溫暖的力量,也促成了基金會的成立。
周大觀的父親周進華說:「我的基金會就是要給這個孩子圓夢。因為在大觀生病的後期,我們接到很多人的關心,國內、國外有十四萬封的信,像雪片一樣寄過來。那一個十歲的小孩是非常純真的,他覺得這麼多人關心他,我們是不是也能關心別 人?」
小小的大觀,每日讓弟弟將眾人贈送給他的物品,分送給台大醫院四十三間兒童病房,並且與父親約定,要將他的書本收入與捐款,全數作為周大觀基金會日後推動慈善公益事業所用。周進華說:「我對我的孩子很感動,他就像是我的老師一樣,教會我很多東西。我們就在這個情況下成立基金會。我很感恩,也很努力,我每天 淩晨三點半起床,看書、規劃一天的行程。正如世界首富巴菲特所說:『行善比經商還困難。』 這些年來的工作,我可以歸納出第一個就是愛是無國界。第二個是作為一個慈善公益基金會,宗旨要非常明確並且始終如一,就會有成果出來。第三個就是要和社會脈動結合,就是說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必須掌握社會的脈動,才可以領導社會,所以要很主動、非常積極,而且很敏銳。」
周大觀基金會促成了華人第一個瀕死研究中心的成立。當年因病返台的趙翠慧說:「那時候我病得也很嚴重,都快要死了,由於一個朋友說:「我們可不可以去看看一個小孩?」後來我就幾乎每天去看他,因為我捨不得這個孩子。帶書、帶答錄機給他,到最後階段他很辛苦,都拿不動了,我就買很小很小的答錄機,可以讓他在手中拿。後來他說要成立基金會,指定我當執行董事長。那時候我們約好誰先走了,就要幫另外一個人做一些事,我那時也沒想那麼多,後來才知道是做這件事,也是很奇妙的緣份。」或者正因為關心他人,自己的病也逐漸消失無蹤。
周大觀基金會的創辦人周進華,談到後來決定成立臺灣瀕死研究中心的始末,說:「大家的迴響與改變很大,在中正紀念堂做了11場的講座 ,後來我們的總執行長就到世界各國去了,每一場都爆滿。」
多年來,周大觀基金會推動各項尊重生命的活動,不遺餘力。如聯合各國公益機構,創始每年5月25日(諧音我愛我)為「全球熱愛生命日」;每年定期舉辦「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甄選活動」,公開表揚具有勇敢、愛心、努力、成就等成就或貢獻的團體、機關或個人;以及多項公益活動與講座。
趙翠慧的瀕死體驗
1994年,她發現罹患癌症,幾乎每天吐血,到最後連頸椎也疼痛。1995年她回到臺灣,那時才真正的面對死亡。在先生、好友陪伴下跑遍大江南北,四處求醫,甚至到北京喝中醫的五毒湯。身心雖然受到很大的折磨,幸好,這段期間她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媽的愛、兒女鼓勵她繼續吃藥,不要放棄,讓她堅信,自己可以在愛的環境中活過來!
五毒湯難喝,十四歲的兒子用「不戰而敗,算什麼英雄好漢!」激勵她,讓他重燃鬥志。生病期間她體會了「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最重要的是,在面對癌症時如何在脆弱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力量;她深信:這場病痛,是為了試煉我,而不是擾亂我。是為了要我學習如何沉定智慧,而不是怨天尤人。
1999年,她已罹癌六年。一晚,先生為她拔罐,她極不舒服的昏睡過去,半夜兩次下床如廁,都看到自己「交叉著腳、搖搖擺擺」癱倒在地,她頓時覺得脊椎骨一路崩落碎散……而後,涕泗縱流……趙翠慧再度看到自己離開身體,全身透明,飄浮在空中,遠方有片無比光亮的大螢幕,底色五彩,但最主要的顏色是柔和的黃,強烈地吸引著她。看到了永生難忘的一幕:遠處有一片金黃色的萬道光芒,光中出現一片雲海與飄飄仙衣,沐浴在這片至福的彩虹光暈中,她感到無比的喜悅。「在那個情境中,自己是被愛、被接納的,我感到絕對的幸福!」而生起念頭:「要回去告訴大家。」於是她深深吸了口氣,沉沉睡去。清醒後,她宛如重生。當手足情深的姊姊問她:「回來第一個感覺怎麼樣?」她竟脫口而出:「我是回來帶你們回去的!」當時就嚇壞一幫親友,她頓時想起明天下午與星雲大師有約的事,連忙請家人撥電話給大師,大師一時走不開,請永融法師來看她。
永融法師得知他的瀕死經歷後,告訴她「脊椎骨一路崩落碎散……而後,涕泗縱流…」那就是佛經所描述的「四大分解」:火先離開,因此四肢冰冷;地的崩解,因此脊椎節節掉落;水的分解,因此淚水鼻涕不斷流出,濕透枕頭;風的分解,因此停止呼吸。
第二天,星雲大師來看她,告訴她說:「妳能重回人間,是心無罣礙救了妳,應當將這寶貴經驗,向外傳播」,由是開啟了她的全球演講旅程,自費向全球有緣人,不停的訴說自己的體驗。
趙翠慧說:「很多人對死亡恐懼,所以活著就不自在。」、「為什麼成立這個瀕臨死亡研究機構?因為,只要跟我們談過瀕臨死亡經驗,或是聽我們談瀕臨死亡經驗的人,都會被改變,都會變成正向的人生觀,整個人都會完全改變。」
透過閱讀,她更瞭解到所謂的「瀕死經驗」,甚至生命的意義。「我瀕死後回來就瘋狂閱讀,而且過目不忘,很愛書,印象深刻。像《柳暗花明又一生》、《穿透生死迷思》,我看書都記密密麻麻的筆記。另一本書《靈魂實驗》也非常精彩。我很愛很愛、這麼厚的書五百多頁,我三天就看完,一個字一個字的仔細看,看到嚴重視網膜剝離。
之前我沒有這麼認真,因為以前都覺得自己很聰明,書的序看完以後,大略看過就算知道了,連愛因斯坦《相對論》那種物理學的書也很快速的讀完。」
活過來之後的趙翠慧,一切外在的物質忽然變得不重要了,只講求乾乾淨淨;對人的相處也不同了,變得事事反求諸己,總是回頭檢驗自己,不再一味看別人的不對。
「更不可思議是,」趙翠慧說:「凡是我看過的幾乎都記得,這是我很感謝的,不知道為什麼會帶給我這樣的能力。」此後,趙翠慧開始不停的敘說自己的體驗。
培養愛 周轉愛
趙翠慧告訴大家「別給自己加劇情,別自己寫劇本、寫劇本。」如實面對人生,讓自己活得更快樂,她認同羅斯福索說:「如果不是你願意,悲傷沒辦法到你心裡;如果不是你願意,快樂沒辦法到你心裡。」
因此她說:「如果不是你願意,快樂悲傷都沒辦法主宰你。」
「再活回來的生命不是來談情說愛、不是來尋仇解恨,生命有太重要的問題要瞭解,很多事情我們都不知道,可以在這一世學起來有多幸福?」
花了十年漸漸脫離娑婆世界的恩怨情仇,趙翠慧慢慢體會並分享給為情所傷的人:「時間是最好的療傷。我現在的人生觀,就是敬畏、謙卑、感恩,沒有人定勝天這句話。人是很渺小的,所以要感謝每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啟示。有些人活得很辛苦,是來示現另外一種法,來告訴我們道理,我們如果視而不見,很可惜。
趙翠慧的愛越轉越多,就像一個充滿能量和愛的銀行,就像《花婆婆》,在每個人心裡存下美好與感動;於是,一個接一個,把愛轉出去!
要離開 帶著愛
有人說,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從一個未知的黑暗,過渡到另一個杳然不可知的黑暗。人既不知生前所來何處,也不知死後歸向何方。在西方國家中有專門研究死亡研究所,東方人對死亡的看法比較成熟,但卻沒有整理、發表。
趙翠慧體驗到,分享瀕死經驗,是一個奇妙的訊息,是自殺防治最好的方法;她生動地說:就好像腦中有一個枯萎的花朵,聽到了訊息就像得到力量一樣,安全、安心了。
當對於死亡有了寬懷的理解,也許,對於生命也可生出了「心」的力量。這可是有瀕死經驗者迫切想分享的一種莊嚴資訊。
瀕死體驗之後,趙翠慧歷經了與丈夫因人生跑道漸漸不同而分手的過程。面對周遭親人對先生的百般譴責、對她萬般的憐惜,她卻很快地處之泰然,放下了沉重的愛恨情仇,更呵護了兒女與雙親之間不變的親情,並讓兒女貼切的上了一堂世情、永恆與無常的課,學會珍惜與放下。
「意外的發生不是為了給你教訓,而是給你啟示。你說是光也好、偉大的神、佛,或是造物主也好,祂們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來,經歷一個一個的事件,好讓我們得到啟發。」
趙翠慧說,要學會「帶著愛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帶著難過或者傷心離開。
從死亡中回來後,她對人生提出了三點看法:
1.淨化的真愛:自愛‧愛人
(1)自愛:熱愛自己的生命——認識、接納、肯定、感謝自己。
(2)愛人:尊重他人的生命——給人歡喜、方便、信心、希望。
2.真誠的助人:三心‧兩意。
(1)三心:開放、柔軟、慈悲的心 。
(2)兩意:誠心誠意、全心全意。
3. 強烈的求知:閱讀‧思考。
(1)閱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2)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
透過閱讀,她才瞭解到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瀕死經驗」。以前的她非名牌衣服不穿,皮包和鞋子要成套的,全身上下非常講究。活過來之後,一切外在的物質忽然變得不重要了,只講求乾乾淨淨,對人的相處也不同了,變得事事反求諸己,總是回頭檢驗自己,不再一味看別人的不對。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瘋狂的閱讀:「我瀕死後回來就瘋狂閱讀,而且過目不忘,很愛書,印象深刻。像《柳暗花明又一村》、《穿透生死迷思》,我看書都記密密麻麻的筆記。另一本書《靈魂實驗》也非常精彩。我很愛很愛、這麼厚的500多頁我3天就看完,一個字一個字的仔細看,看到嚴重視網膜剝離。之前我沒有這麼認真,因為以前都覺得自己很聰明,書的序看完以後,大略看過就算知道了。」複生的趙翠慧,連愛因斯坦《相對論》那種物理學的書也很快速的讀完,連自己都覺得怪不可思議。她說:「很棒的是我看過以後幾乎都記起來了,這是我自己很感謝的,不知道為什麼會帶給我這樣的能力?」或許正如她所說:「好像造物主讓我經歷的事不是隨便給的,祂好像有另外的安排。」
有一次,趙翠慧在澳洲演講瀕死經驗,一位以「踢館」聞名的中國教授,聽完之後略帶傲慢的說:「趙老師,我呢,聽不懂妳在講什麼,我也沒有過這個經驗,不過呢,我可以慈悲的接受妳,因為妳這麼熱情。」趙翠慧高興的對他說:「對,真的很謝謝你,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是我們不知道的,但是不知道並不代表不存在。另外呢,我們每個人都要open mind,把心打開來,就像一個人要打開降落傘一樣,不打開是沒有用的。」這位教授滿意點頭稱是。
還有一次,趙翠慧在台中演講,會後一位專二的小女孩伴著媽媽過來。母親把手伸過來給她看,赫然都是密密麻麻的刀痕。原來這位媽媽因為重度憂鬱,不由自主的慣性自殺,每個禮拜都要以利刃劃腕一到兩次,但是聽了演講以後,似懂非懂,似乎有點體會。她愁苦又迷惘的對趙翠慧說:「今天聽妳這樣講,我好像覺得有一點感動,就有一點感覺。」趙翠慧熱情的抱著她說:「我真的希望妳知道:死亡當然不可怕,但是妳要為妳的孩子活得好好的,這件事比自殺更重要。自殺死了,逃避現實,就是自己貪圖享受。但是全世界的資料顯示,只要聽過我講的以後,就不會想要自殺了!妳要不要試試看?」兩個月後,這個女兒寫了一封信。趙翠慧轉述信中的內容:「她說不知道要怎樣謝謝我,因為媽媽從那以後就再沒有割腕了。已經兩個月了,以前一個禮拜就要割腕一到兩次。媽媽走出來了,媽媽還跟人家說我聽了趙老師的演講,每天都告訴自己,也告訴她和弟弟:『要自己愛自己』。」
趙翠慧說:「就像甘尼斯•林研究30多年,他覺得很奇怪的是,為什麼沒有瀕死經驗的人聽到有經驗的人講了,也會改變?他自己不需要經歷過,只要知道就會改變。所以我們在想,這是不是一個宇宙新的智慧?讓你回來以後一傳十、十傳百,這樣傳遞出去。」生命是為了更重要的事
在傳遞瀕死經驗的過程裡,趙翠慧明顯感覺許多人的改變:「因為很多人對死亡恐懼,所以活著就不自在,我覺得這是很可悲的,當我跟大家說死亡不可怕、死亡不存在、我會再換一個身體回來的時候,很奇怪的,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活得更好。所以分享瀕死經驗變成自殺防治最好的方法,這是一個奇妙的訊息,好像我們腦中有一個枯萎的花朵,聽到了訊息就像得到力量一樣,就安全、安心了。當他們很安定,知道死亡不是可怕的事時,幾乎沒有人會因為知道死後美好而去自殺,不會,因為沒有這個案例。沒有自殺回去的,而且很明顯的改變了很多人。」
【啟示錄】
1. 佛經所說的人體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係指:地代表骨骼,水代表-血液,火代表溫度,風代表呼吸。
2. 在那瀕死經驗中讓她更加體悟到,人是有限的,因此要懂得尊重、熱愛自己與他人,同時把握、懂得珍惜每個當下,她表示,這個當下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3. 對於許多人恐懼死亡後是否仍有世界?從趙翠慧的經驗中,答案是肯定的。
4. 透過她親身經歷的分享,就是要讓我們不再害怕面對死亡,如同星雲大師所說,面對死亡的態度,如遊子還鄉的喜悅、如囚犯釋放的自由、如落葉歸根的自然、無空山明月的曠達與寧靜。
5. 心情豁達,常思「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好事;我遇到所有的人,都是好人。」
6. 原來能施者就是有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