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教育與訓練課題之探討
林公孚 6/26/2007(增修版)
一、前言
技術訓練是人類求生存重要活動的一部份,遠古時期,人類群居形成聚落,靠狩獵、稼穡維生,他們要學習如何使用工具獵捕動物,種植植物以得到食物。聚落中有工於工具製造者,有工於工具使用者,有工於種植者,為使其技術能傳承於世,收徒傳技,是為訓練之始。
從另一方面看,有組織的社會型態成形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複雜,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日益頻繁,人們需要的是有禮儀風範的教養。禮記是我國最古老的儒家經典著作,裡面有兩句名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組織與教育的需求,也由此而生。
教育訓練範圍甚廣,「思維模式的轉換」是其成敗關鍵,它著重在激發自我改變以及組織活力的塑造。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科特(John Kotter)研究許多組織後的心得結論是:「企業的核心問題並不是策略、組織結構、文化或系統,而是難以改變人們的行為」,石滋宜博士說:「懂得自我改變才是學習的基礎」,能瞭解他們的話,實施教育訓練才不致落空。
二、教育與訓練之差異
教育與訓練二者,有同有異,在某種情況下,甚至可以交互使用。然而,從較正規的觀點看,我們可把教育視為,「獲得知識與資訊的過程」。教育是經由教師運用教材教導學習者如何思考,以獲得新知。諸如:人類行為之研究與瞭解、團隊動力學、及管理原則等。而訓練則是獲得一些技能或一組熟練技巧。例如:團隊領導與輔導、品管七手法、及如何開有效率的會議等。
我們可利用如下圖形表達此二者之不同處:
圖一教育vs訓練 圖例中,係用來說明在基本技能與能力皆相當接近的甲、乙二位員工,假若對甲施以教育,對乙施以訓練,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什麼樣的不同情形?再將此二者作一比較。
我們假設教育的過程是成功的,員工甲接受教育後,知識的基礎更扎實、他的思考過程更為縝密。而員工乙接受如何按照規定的指令執行他的工作的訓練後,他的技能提升了。我們該如何衡量他們的進步成果?其做法是:前者採筆試與口試方式,測知其所習知識的了解與留存程度。後者則採實作方式,讓接受訓練者展現其所學的技巧,是否與所期望的結果相符(例如快速正確地組裝某一產品)。
從另一角度看,教育功能在啟發受教者的學習動機與意願,訓練功能為提升受訓者某一技能的成熟度。教育目標為改變受教者的氣質與智能,訓練目標為增進受教者的技術能力。教育課程較少涉及「訓練」,而訓練方案,通常包含一些開發技能所需的基本理論與原則的「教育」。
在日常作業層,教育功能為介紹新觀念或原則,例如:品質倫理、企業社會責任…等,以心理建設為主。訓練則為熟悉新技能,複習日漸生疏的舊技能…等,
區分教育與訓練二者有何不同的另一種方法,是用學校課程名稱來瞭解其中的差異,例如:體育教育vs體育訓練。
茲將教育與訓練二者之區分,列表比較如下表一:
表一 教育vs訓練
|
教育 |
訓練 |
形式 內容 功能 目標 考試方式 例如 |
內在觀念改變 知識 啟發動機與意願 改變氣質與增加智能 筆試與口試 體育教育 |
外在技能熟練 技能 提升技能的成熟度 增加技術能力 實作 體育訓練 |
三、教育訓練須針對策略規劃與企業需要
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素質已成為企業的發展的決定因素,眾所皆知,「企業競爭力繫之於人力資源之強弱」之理。故無論任何企業組織的管理作為,均需以人爲主體,要先處理好”人”,提升他們的素質,才能把事做好,因爲「事在人為」,
處理好”人”的最根本方法,就是進行員工教育訓練,這是人資或教育訓練部門的工作,在制定教育訓練政策或方針時,應從公司的策略規劃著手,將教育訓練作為支援達成組織目標的手段。舉例來說,電子業競爭激烈,為強化競爭力,經營者須在組織內實施「精量生產與六標準差」課程教育訓練,以提升員工作業效果與效率。做法上,他可利用目標/方針管理系統性機制,將策略規劃結合教育訓練計畫目標,由上而下,逐級展開訓練—實作過程,予以落實執行。
就大多數企業組織都將「教育訓練」列一項重要的預算項目,但我們也發現,一旦組織業務走下坡經營者要縮減支出時,首當其衝的,總是教育訓練的預算。為矯正此缺失,經營者們要記住它為達成組織目標的策略工具功能,以及它的正當投資成本角色;因為經營者倘若不對員工實施教育與訓練,那麼就會出現許多「不符合」品質成本,會大大削弱競爭優勢。
朱蘭與格瑞那(Juran and Gryna)認為當組織要做訓練計畫時,最好能以下列六項課題,作為考慮重點:
1. 組織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2. 解決問題及迎接挑戰所須的知識與技巧。
3. 工作者實際所擁有的知識與技巧。
4. 現有的訓練設備與過程。
5. 組織中普遍的訓練主要風氣,以往方案之記錄為依據,
6. 該做甚麼與達成所欲之品質是不同的。
四、訓練須能獲致如下的結果
訓練的本身既不是目的,也不是萬靈丹,組織必須在政策上支持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必須依組織達成目的的優先次序執行以達到預期結果。歐克斯(Duke Okes)等專家認為:「高階經營層的支持與親自對訓練活動的的承諾」與訓練成效有密切的關係,茲參考各家意見,歸納要點如下:
1、觀念上
-
將訓練視為對未來的投資。
-
預期為員工處理變革作準備。
-
認識訓練之價值,將它置於資源分配的高優先位置。
-
看待訓練如高樓建築對保留訓練有素人力之需要。
-
負責訓練的人資部門,需成為促進在全組織之內依品質原則行事的角色典範。
-
建立訓練機制,使所有管理階層與小組領導者皆具備必不可少的一套技能。
-
用新觀念、新方法執行員工在職訓練工作,訓練工作要先從管理階層做起。
-
持續地實施教育訓練,除了可不斷提升員工的知識水準、成熟度、與增加工作生產力外,更是促成員工考量是否長期效命企業的關鍵要素。
2、作法上
-
將訓練整合到企業規劃成為品質誘導過程。
-
教育訓練制度,應與晉升資格與教育訓練要求結合。
-
教育訓練應作為策略規劃之實踐,並以建立組織及個人現在及未來的能力為考量重點。
-
建立教育訓練制度時,同時也要結合員工發展與績效管理,使學與用合一。
-
教育訓練功能,要讓員工持續地在工作中及工作外提昇能力,使組織、工作與員工三者,達到最佳契合為目的。使員工不僅能夠勝任目前的工作,並且有能力承擔未來更多、更重要的挑戰。
-
保持彈性的策略訓練系統;使員工的生涯規劃目標與公司的經營目標合而為一,同步提昇員工及組織績效,達到雙贏的結果。
-
執行一項訓練的唯一理由是改進過程績效,問題關鍵是「如何做」?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學習企業界最佳實務運作方式,可得到解答。
-
教育訓練課程內容,須以企業文化塑造與組織績效管理為其最終目標,也要瞭解從設計、進料到交貨給客戶的每一環節的最佳運作方式,以便與每一個別訓練單元主題契合。
-
接受訓練者需能抓住他們所學與組織策略目標間之關連性。(諸如:持續改進、顧客為重、產品與服務品質、生產力、利潤、員工訓練與發展…等。)
-
以組織受訓練影響之改進成果衡量訓練之效益。
-
教導與促使員工使用訓練後之技能,適時、一致地表揚工作績效佳者。
-
訓練重要事務作業人員致力於研究、評價、及努力從事組織的關鍵過程作業之改善。
-
通過全員參與不斷地實施員工教育訓練,落實作業程序的標準化與嚴格的管理。
五、訓練能做與不能做者為何?
我們應當知道,光靠訓練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因為問題發生的原因,不全然由於技能不足所造成的。有實務經驗者都知道:”員工績效表現不佳,能由訓練矯正者並不多”,因為許多績效表現不佳的根本原因常與技能無關。例如組織領導者缺乏願景與價值觀,沒有把自己全部的心思放在組織發展上,以致造成員工工作意願低落,這種情況,豈是能靠技能訓練來改善的?
就訓練問題而言,我們首先考慮的是,要能明確地分辨績效不佳是操作問題?還是環境問題造成的?抑或是知識/技能不足所造成的?某些案例顯示:每當經營者說組織存在訓練問題時,其實未必如此,所謂的訓練問題,大多是源於系統/制度不良所造成的。例如某研發單位的工作小組,以研製金屬探測頭另件為主,其不良率高居不下,由於技術程度高,作業員受高度信賴,只知按自己習慣性作法操作,不去想,也不知如何改進,該訓練他嗎?如何訓練又是問題。迨品保單位希望他協助收集製程統計樣本資料,進行分析,以找出問題所在。為保顏面,該作業員不願其他局外人介入他的工作領域,乃自動地發心改進,居然也達到所期望的品質成果。此例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提供見證。
我們須知,矯正工作成效不佳的方法不能只靠訓練一途,它尚包括:
-
變更資源:例如:物料、穩定的能源、適當的財力…等。
-
客觀回饋:主管或相關單位人員,提供客觀回饋意見,供改進之參考。
-
改變行為:附加或排除某行為之結果,這在服務業較常用。
執行訓練工作要顧及何人、何事、何時等因素之掌握,若時機不對、題材不對、對象不對,則效果不佳,是必然的事。
六、如何決定訓練需求、目標、方式與時機
一旦確知可用訓練做為解決問題的手段時,接著便要決定訓練需求,
(一) 訓練需求考量因素如下:
-
是屬於法規的要求嗎?(諸如:安全、衛生、工安、環保…等。)
-
是由管理階層為支持特定策略目標所需的嗎?(例如:顧客應對技巧、ISO9000…等。)
-
需要直接以某項知識/技能不足作為訓練訴求重點嗎?若是時,與那些人有關?有多少人?他們在何處工作?他們需要學些甚麼?他們目前是否知道如何做出他人所期望的成果嗎?所期望的訓練成果為何?訓練的時間要多長?須要所有該接受訓練者一道接受訓練?還是分批進行?
(二)訓練目標
訓練目標可針對高階管理者、中階管理者及基層作業員設定不同的能力日標:
1. 增強概念性能力日標:高階管理者為主。
2. 增強人際關係能力目標:中階管理者為主。
3. 增強技術性能力目標:基層作業員為主。
(三) 訓練方式之考量
-
提供訓練的方式以何者為宜?課堂講授?網路教學?工作中訓練?外聘專家?內部講師?外包?或其他方式?
-
使用何種設備、訓練方法/方案、講師、講義、電腦、投影機…等備妥了嗎?
-
目前有否尚未備妥的為達成訓練目標的必備資源?
-
利益--成本分析能判定訓練之可行性嗎?有預算來源可支應嗎?
-
如何衡量與評估訓練效益?(例如演練所習得之技巧、工作績效改進或訓練投資報酬之增加)
-
高階經營層做了何種支持與親自的承諾,才使得訓練計畫得以成功地執
(四)訓練時機
1. 新進人員訓練:由組織領導者介紹組織願景、目標及文化,一般課程內容可放在組織內部網路上讓他們自行上網研讀,並且兩週後考試,及格後錄用,但在期限內,有任何問題都可向專門人員發問。
2. 在職訓練:任職期間為因應人員成長與達成任務之需要,所施行的各種教育訓練。
七、教育訓練需求與內容為何
教育訓練常屬內部計畫性需求,其中亦有來自外部客戶要求者,茲將其來源與內容,簡介如下:
1、管理階層要求
管理階層為提升經營績效,導入團隊領導與輔導、品管七手法、如何開有效率的會議、5S、TQM、TPM、關鍵績效指標(KPI)、企業資源規劃(ERP)、及企業過程改進(BPI)等,或為有效運用人力資源,實施第二專長或多能工訓練,以執行各項特定任務等。
2、法規要求
政府為保障社會安全、衛生、工安、環保、社會責任…等管理要求標準,要求某些工作,需要有合格證照者才能當任,例如:建築技師、焊工、環保…等類之工作,需要有考試/訓練及格證書者才有可當任。以及一些技術標準諸如:UL、JIS、TUV、CE…等,經專業驗證合格,才可對外銷售。
3、職務晉升的需要
組織內部人員晉升至某一職等時,人資單位須依專業課程訓練計畫要求,為接受晉升者早日完成訓練計畫,俾能順利任職。
4、現場管理要求
現場作業員可要求接受方法改善的訓練,以增強工作能力,使工作更輕鬆,諸如:語文訓練、證照訓練、國外專技訓練。
5、客戶/管理階層要求
一些客戶會基於行銷需要,要求合作對象提供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SA9000、QS9000等驗證合資格及産品UL、TUV、CE …等認證合格證書,甚至要求合作對象實施TQM、6δ、TPM…等。
八、教育訓練做法—以全錄與奇異公司為例
(一)全錄公司
全錄公司在八○年代推行TQM以爭取美國國家品質獎時,發展出落垂式(Cascade)家庭小組(Family Group)訓練方式,如下圖二所示;由一級主官接受訓練後,親自教導二級主管學習,要求他們將所學「應用」在業務處理上,並接受一級主管的「檢查」。再由二級主管「訓練」三級主管。如此層層下達,結合學習—應用—訓練—檢查,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訓練計畫包括半天的認識品質,五天半的品質學習與問題解析。總計訓練時數四十八小時,由於每一管理者都參加二次,故一共是九十六小時。
圖 二 落垂式家庭小組訓練方式
這種訓、學、用、檢合一的方式,的確值得我們參考的。
(二)奇異(GE)公司
奇異公司前總裁威爾許說:「在奇異多年,他真正在做的事,其實就是人員管理。他所經營的,是一座培育傑出經理人的”人才工廠”。」該公司為培育重要儲備人才,自有一些獨特的作法如下:
1、生涯發展五階段:公司設計出一套五大階段標準的生涯發展進階課程。針對每一階段,擬訂應發展的某些能力,以及如何發展這些能力。包括:個人貢獻階段、新任主管階段、高階主管階段、總經理階段和事業領導人階段。每一階段都安排適當的訓練課程及教導,依序為每一人才打造一條通往組織最高領導者的路,並在過程中逐一的篩選及調整,讓人才可以找到合適的職位,對組織做出最佳的貢獻。
2、培訓作業:公司為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設定了80/20法則,意即20%的正式課程訓練與80%的工作學習經驗教導,配合員工生涯發展,運用下列五種訓練方式:
(1)基本任務:設定基本的職務內容,必須達成的標準。
(2)進修機會:由公司提供內訓或派外做在職訓練。
(3)充實性任務:培養另類觀點,或提供更多成長的機會,例如安排參與專案等。
(4)增廣視野的任務:藉由執行特別專案、參與特定會議或特定團體,提供增廣視野經驗。
(5)經驗傅承:依照個人的資質分階段設計所需教導的內容,進行經驗的分享和傳授。
經由上述五種工具的搭配運用,有系統、有計畫地發掘每個人的才能,為奇異培育出許多傑出的人才。
3、領導人才評估:奇異每年舉辦「C集會」的領導人才評估大會,會議中會針對管理階層的職涯規畫、個人的需求興趣、發展計畫、後續的接任者等等進行一連串的評估,以確實的評估公司的領導人才是否符合公司的發展方向。
九、結 語
企業組織無不以追求高績效為目標,將員工視為組織之最重要資產,編列教育與訓練預算,做好教育訓練計畫,從事他們的概念、人際關係及技術能力開發的投資。但我們也要知道,完整的教育訓練計畫,要與人力資源政策及績效考核制度相互配合,才不致產生偏頗。本文乃從企業如何施行教育與訓練之觀點,提供一得之愚,以就正於讀者。
參考資料
1. Duke Oke etc.,《The Certified Quality Manager Handbook》,2nd ed.,ASQ,2001
2. J.R.Evans & W.M.Lindsay,《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quality》,華泰 2002
3. 林公孚,《追求卓越品質》,品質學會,1997
4. 張瑞敏 <談“海爾革命”與“再造海爾”>website
5. 顏建軍 胡泳,《海爾中國造》,時報,2002
6. 陳光霽 <數位學習與內容管理>,Interwoven
7. 石滋宜<聽標準答案是團隊學習的目的?>,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 11/21/05
8. 何文堂,<提挈培養,促其成才>,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2006/11/07
9. 何文堂,<人才培育計畫>,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20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