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機鋒
--以溈仰宗為例
【園丁按】
禪宗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在靈山會上傳法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為西天初祖,一直傳到西天第二十八祖達磨祖師,再將心法傳至中國,是為東土初祖。
初祖達摩、二祖神光、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一脈相傳。五祖弘忍另有首座弟子神秀,然而根據六祖壇經,神秀雖然熟知經典,知漸進法可得益,然而並未開悟。衣缽由惠能得到,後在南方弘法。
六祖惠能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臨濟宗五宗,再加上臨濟門下分出的黃龍、楊歧兩派,合稱五宗七派(或稱五家七派),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與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主要出於石頭、洪州二宗。溈仰、臨濟二宗出於馬祖道一門下,曹洞、雲門、法眼皆出於石頭希遷門下。
古人對五家宗風曾有評語說︰「曹洞丁寧,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溈仰回互。」故知五家宗風雖有寬猛緩急之別,不過是祖師接引後學的權宜方便不同罷了。
溈仰宗
溈仰宗是百丈懷海弟子溈山靈祐與仰山慧寂所創,它是禪宗五大宗派中第一個興起的宗派。此宗的主要特色在兩位宗師風格鮮明,前呼後應,同曲同心。尤其是兩人之間的問答過話,你來我往,息息相通,默契無礙,璨射出驚人的智慧光芒。其一言一字常使人擊節再三,嘆為觀止。
溈(ㄍㄨㄟ)山靈佑五歲從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于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百丈懷海,並嗣其法。唐憲宗元和(西元八○六-八二○)末年,至溈山弘揚禪風,村民感德,群集共建同慶寺。相國裴休前來聞道,聲譽大揚,學僧雲集,遂於此敷揚宗風達四十年之久,世稱溈山靈佑。有《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溈山警策》各一卷傳世。《溈山警策》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祖三經」,是禪宗初學者入門必讀之典籍。
法嗣有仰山慧寂、香嚴智閑等四十一人,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於仰山宣揚師風,世稱溈仰宗,為中國禪宗五家七宗最早建立的一宗。
大師的基本思想是「三種生」說,即把主客觀世界分為:「想生」、「相生」、「流注生」,這也是他為接引學人證得大圓鏡智(佛智),達到自由無礙境地而設的三種機法。溈山靈佑住持大溈山四十餘年,接引學人,敷揚宗乘。
《楞嚴經》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想生即能思之心雜亂;相生即所思之境曆然;微細流注,俱為塵垢;若能淨盡,方得自在。』」
靈佑三種生的思想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即是「無思」。當年靈佑受百丈的啟發,悟到了佛性本自具足,只須自我挖掘,不需要向外苦求。他繼承百丈禪法,以無事為宗。他對弟子們說:
『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靈佑時時告誡弟子不要為外界假相所惑。
溈仰宗是禪宗最早建立的一宗,溈仰合稱,說明了他們師徒並秀,唱喝一如。師徒間切磋唱和,是溈仰宗風的重要特色。溈仰宗風細密,靈佑接引學人頓超得妙,沒有慧寂那樣的大根器者實在不易繼承。
仰山九歲時于廣州和安寺,依止不語通禪師門下出家。14歲時,他父母又把他領回家,要給他娶妻,他堅決不從。為表決心,他竟用刀斬下左手兩根手指,跪在父母面前,發誓要求得大法,以報父母養育之恩。父母無奈,只好讓他遂願。
禪門機鋒
慧寂於是又回師門修習,以後仰山四處游方求學。他參謁耽源禪師後,雖了悟玄旨,但最後卻是在溈山那裏才得以直入堂奧。
仰山見溈山時,溈山問他:“ 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仰山說:“ 是有主沙彌。”
溈山就問:“ 主在哪兒?”
仰山就從西邊走向東邊站立。
溈山一見,大為讚賞。
仰山於是向溈山請教:“ 什麼真佛的住所呢?”
溈山說:“ 要思無思之妙,若能返思,則靈慧無窮。思盡還源,則性相常主。這樣事理不二,就有真佛之所在。”
仰山聽罷頓時大悟。從此他在溈山身邊隨侍,一住15年。
一天,仰山正在掃地。溈山看見,就對他說:“ 塵是掃不掉的,空也不能產生,什麼是塵掃不掉?”
仰山就掃一下地。
溈山問:“ 什麼是空不能產生?”仰山就指指自己,又指指溈山。
溈山又說:“ 塵掃不掉,空又不能產生。除這兩者之外,又怎麼樣?”
仰山又掃了一下地,然後又指指自己,再指指溈山。
一天,首座舉起拂子對人說:“ 誰要是能講出個道理,就把這給他。”
仰山說:“ 我能講出道理,給我行嗎?”
首座說:“ 只要講得出來就給。”
仰山便劈手把拂子搶去。
有一天下大雨,滿山雨霧茫茫,雨聲濤濤。
天性上座在仰山面前讚歎道:“ 好雨!”
仰山問:“ 好在何處?”
天性上座啞口無言。
仰山說:“ 我倒是能說出它好在哪兒。”
天性上座便問:“ 好在哪兒?”
仰山就指指雨,天性上座又啞口無言。
仰山就說:“怎麼大智若愚!”
一天,仰山在坡上放牛,看見一個僧人上山去了。
不久又見那僧人垂頭喪氣地下來。
仰山問他:“ 上座怎麼不留在山上?”
那僧說:“ 因為機緣不合。”
仰山說:“ 為什麼因緣不合?你說說看。”
那僧說:“ 溈山大師問我叫什麼名字?我說叫歸真。
他就問我:歸真在哪兒?我答不上來。”
仰山說:“ 你再回去,就說你能回答了。
他要是問你怎麼回答,你說就在耳朵裏、眼睛裏、鼻子裏。”
那僧人就又回去,說出這句話。
溈山聽了便說:“ 你這撒謊的傢伙!這是坐五百人大道場的大善知識之語,怎麼會是你說的?”
溈山問仰山:“ 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你怎麼知道他是有還是沒有呢?”
仰山說:“ 我會檢驗。”
這時正好有個僧人從前面經過,仰山就叫一聲:“ 闍黎!”
那僧一回頭,仰山就對溈山說:“ 師父,這個就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山便說: “ 這是獅子一滴奶,砸散六斛驢奶。”
曾有劉侍禦問仰山:“ 了心之旨,能不能告訴我?”
仰山就告訴他:“ 若要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心,方是真了。”
仰山曾問雙峰禪師:“ 師弟近來見解如何?”
雙峰說:“ 據我所見,其實沒有一法可以當情。”
仰山說:“ 你這見解還仍落在情境上。”
雙峰說:“ 我就是這樣,師兄又如何呢?”
仰山說:“ 你難道不知道,其實沒有一法可以當情嗎?”
溈山聽說後評論道:“ 慧寂一句話,疑死天下人。”
仰山住持觀音院時,掛出一個牌子:“ 正在看經,不得問事。”
有僧來問候,看見他正在看經,就站在一旁等著。
仰山看完,捲上經問:“ 懂嗎?”
那僧說:“ 我又不看經,怎麼能懂?”
仰山說:“ 你以後去琢磨吧。”
那僧以後到了岩頭禪師處,岩頭聽說此事後說:“ 這老傢伙,我還以為他被埋在故紙堆了呢?原來還在。”
有一天,溈山禪師和弟子仰山禪師一起出遊,溈山禪師說:「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這是師徒之間的試驗,原意是要破除仰山禪師的「我執」,用梯田的高低引起表相的高低對立,仰山禪師的回答非常機智,從「卻是這頭高,那頭低。」到「不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弟子破除師父的執著了。只要不執著外在表相,便沒有高低的對立、生滅,主觀一破除,剩下的就是絕對!外在相對有高低,找不到中間,就沒有高低!溈山禪師深以為然,就又說:「若如是,著水看,水能平物。」,如此一來,明顯的溈山禪師執著於「平」了,執著「高低」是有問題,執著於「平」也是問題,所以接著換弟子破除師父的執著了,仰山禪師說:「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師徒之間你來我往,見招拆招,境界真是高啊!最後是沒有高低、沒有平,又有高低又有平;法師說:當你執著時,有高低有平都是錯;當你不執著時,可以有高低可以有平!
上文的境界有如青原惟信禪師心理歷練的三部曲,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之所以會有差別對待,全在於我們主觀的心的分別作用。譬如說,人身材的高矮、體態的胖瘦、長相的美醜,都是自我意識的主觀評判,只有相對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倘若不妄加分別、比較,就能從中看出仰山禪師所謂「高處高平,低處低平」的本體性,則世間何來善惡、好壞、不平等的差別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