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說法了嗎

 

【園丁按】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但祂卻說沒有說一句法,祂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沒有度一眾生,為什麼? 這是一般人常有的疑問。

高明的禪師知道,是因祂安住在平等法界當中。眾生也是虛妄,佛也是虛妄,所以佛說沒度眾生。

「曰眾生,曰佛陀,俗諦迷情上之假名耳,真諦覺悟上,無眾生,無佛陀,真如平等也。」荊谿尊者〈始終心要〉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就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沒有去、沒有來,沒有生、沒有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眾生相,也沒有佛相,什麼相都沒有,離一切相,即一切佛。

黃檗希運禪師「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則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再看南懷瑾大師如何說。大師在《金剛經說什麼》做了如下開示:

大乘正宗分第三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南師解:

佛說:我告訴你,就是一切大菩薩們,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有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甚麼方法呢﹖所有一切的動物、生物、乃至細菌、有生命的動物都是眾生。有靈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覺生命的動物,就是眾生的正報。所以眾生不是光指人。

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慈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裡的更可憐,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 說要度一切眾生。

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類。第一是卵生,像鳥、雞、鴨等,都是屬於卵生。胎生是指人、馬、及各種由胞胎裡生的。濕生包括了魚、蚊子、蒼蠅等。

化生就是變化的東西,如蟬蛻、蜻蜓、蝴蝶等。

另有一類眾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覺。另有一類眾生是「若無想」,沒有思想、感覺。細分之下,有些生命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但有感覺。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這十二類生命。「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涅槃是個境界,就是涅槃經裡提出來的「常樂我淨」的境界。也就是說,你找到了這個地方,永遠不生不滅,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常樂,永遠如此,是一個極樂的世界。那才是「我」,我們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們這個幾十年肉體,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會變去的我,那個真我才算淨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涅槃分兩類,「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羅漢們得道,證得的是有餘依涅槃﹔大阿羅漢入定可以達到八萬四千劫之久。是這個羅漢自己剩餘的習氣,維摩經上叫做結習未除。

有餘依涅槃是羅漢境界,不徹底﹔無餘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徹底的。

 他說,學佛要這樣大的願力,要度盡一切眾生,使他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痛苦與煩惱是很難解脫的,佛也只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解脫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

佛不過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裡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這是佛的願力和胸襟,學佛先要學這個胸襟,就是說雖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心中沒有一念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他要度盡了一切的眾生,而心胸中沒有絲毫教化人、度人之念。

  「何以故」﹖甚麼理由要如此呢﹖這是他加重語氣。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佔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於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

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這都是因為心裡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於眾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後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感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眾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境佈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要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發願,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

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眾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甚麼眾生。

這一段,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輪是形容詞,指三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

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應無所說分第七」

經文【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南師解: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瞭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唸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唸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什麼叫做定法?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他說:據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裡有定法呢?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剛經這樣講法,圓覺經那樣講法,法華經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又是它的一套。等於有人說,你們學佛的嘴巴好厲害啊!下雨出門,說是慈雲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雲普覆,反正都對。

 這叫什麼?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那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金剛經下面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記得當年有老前輩問我:依你這個程度,為什麼不出家呢?我說,你要搞清楚,我從來也沒有入過家。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經文【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南師解: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麼怎麼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麼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是當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非非法」,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經文【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南師解: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瞭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