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春花學有專長能知能行

1. 認識陳春花
陳春花,1964年出生,籍貫廣東湛江。先後畢業於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獲工學學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獲碩士課程進修證書;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獲工商管理碩士;愛爾蘭歐洲大學海外部,獲工商管理博士,2005年南京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博士後。
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客座 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
2. 企業試刀
2013年5月,時年62歲的劉永好做出退休決定,將董事長之位轉給女兒劉暢,並且請來此前已任新希望六和總裁的陳春花當聯席董事長。形成新希望六和“三人班子”——董事長劉暢、聯席董事長兼CEO陳春花、總裁李兵。
陳春花主要任務是通過三年的時間,協助新希望六和完成轉型——從專業賣料的蛻變成一家賣食品、開連鎖店的。
創下兩年內把農牧業的山東六和集團的業績從28億人民幣(約台幣122億元)增至74億人民幣(約台幣324億元),漲幅高達264%。她也是唯一連續三年蟬聯《財星》雜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女性」的管理學者。
三年任期,陳春花對新希望六和的改造主要通過四個方面:
(1)瘦身讓短期實現盈利
首先,新希望六和大力優化產品架構,關閉部分效率較低的工廠,進行產品瘦身,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提高了淨利潤。其次,新希望六和內部的互聯網化、金融化,也節省了管理、交易成本。從2013年年底以來,新希望已關閉了20多家低效工廠,淘汰兩萬多人。陳春花曾對虎嗅表示,身為經理人,一定要兼顧公司長期與短期的利益,短期內,已經主業虧損的新希望必須追求盈利和經營能力的增長。“一段時間內的能力建設必須在短期內得到檢驗、在當期產生相應的影響,才能產生未來的影響。”
(2)統一思維
陳春花給整個公司提出一個要求,從產業思維轉向消費者思維。
(3)組織/人的改造
企業轉型,最難是“改造人”。而這一點恰是管理學教授背景的陳春花的長項。她將人和組織歸結為推動企業轉型的根本因素。她提到,首先要做結構內的組織重組,三年間,新希望六和總共做了三次“組織變革”。同時在2013年,新希望六和“三人班子” 去到華為、美的進行高層拜訪學習。對全員的改造則包括全員競聘、組織讀書、會議培訓、與經理人寫交流信、三英培訓體系等。
(4)技術改造
把互聯網手段、互聯網思維融入到新希望既有的業務流程中。在技術投入上除了軟體系統、資料庫系統投入外,還在專業隊伍上有所投入,如設立“首席科學家”制度。
3. 來台演講
陳春花重返校園出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後,於2019-12-23應邀來台參加「遠見高峰會」,她以〈掌握六大機會 帶領企業突圍〉為題,發表演講,廖君雅摘要如下:
當社會進入新變局,企業領導人如何持續帶領團隊創新突圍,維持競爭力成為新課題。遠見高峰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以「五度跨域,找出中國企業領先之道」為題,替企業開解方。
以下為演講內容精華:
(1)過度依賴數據小心被淘汰
過去和企業互動中,我看到兩個危機、六個機會。我觀察企業成長的規律,不少企業過度依賴數據,停留在原來的商業模型中,最後被淘汰。如果思惟只停留在產品,沒有理解數據,就會跟世界愈來愈遠。
「互聯網的崛起會淘汰很多企業」的結論並不對,所謂創新,其實是既有元件的重組。我看到兩個危機:
危機一:來自產業外的顛覆。特斯拉對傳統汽車,微信和支付寶對銀行結算體系的衝擊,以及滴滴打車和Uber為城市汽車帶來的顛覆,都是原本行業想像不到的,這是數據時代帶來的巨大挑戰。
危機二,機器替代人工的速度比想像快。不少傳統行業,如房地產、家電生產線等,已漸漸導入機器人,轉為智能企業。機器替代的速度將會比我們想像的快。
我和京東集團首席戰略官廖建文合作為期三年的企業研究。過去企業為滿足顧客需求,彼此會計較輸贏;但現在必須創造價值,以顧客為中心,也必須和別人結盟合作,創造綜效。
「想做」「能做」「可做」的事,必須要重新定義,以前是以企業為中心,現在是客戶,這是根本的變化。
很多企業走的不夠好,原因是以前談管理,公司內部強調「分」,所以分工、分權、分治。觀察快速崛起的新創企業,有個共同特徵,所有部門整合融為一體,企業可以很快地做出決策,員工價值被充分釋放。
管理當中,不能只看績效目標,我曾經提出共生型組織,包括組織需要約束,真正做到「中和利他」,以及「致力生長」。因應激烈變局,我從長期研究企業快速成長過程,提出要調整六個認知,才能創造新機會。
(2)長期穩定價值觀取代短期績效
第一,建立長期價值觀:數據化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更新反覆運算,以「速度變換」取代「規模成本」,企業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價值觀,不只是關注短期績效。
第二,從預測轉向進化:當我回到企業即要求自己不妄加預測未來,學會進化。對年輕人要以賦能取代管控,和他們走在一起,不斷驗證改變,才能帶領企業進化。
第三,專注經營,致力於不被取代:我之前曾遇到公司市值大幅下跌的衝擊,同事問,外面有太多變化,不懂數據,不懂轉型怎麼辦?我說,很簡單,你做好自己,別人就來跟你共生,所以要致力於「不被替代」,也就是滿足顧客需求。
互聯網對產業衝擊很大,但如果產業邏輯對了,別人看到了,就會主動來跟你連通合作。
第四,學會開放:我舉兩個案例,只花九年就進入世界500大企業的小米集團,善用開放又互聯的機制,讓創新平臺上350萬個工作人員提供研發能量,創造不少人氣商品。
騰訊導入醫師團隊,協助AI精準醫療開發,提高診斷效率。真正開放,才能共生和互聯。
第五,構建共生態:企業與合作夥伴是「利益共同體」,不要固守邊界,要試著從多視角來理解別人,共同成長。
第六,做好當下,機會就來:過去100多年來,人類不斷挑戰征服南極大陸,最後只有挪威隊成功存活,原因就是團隊成員每天無論氣候優劣,都固定步行30公里。無論環境多惡劣,每天做好應做的事,做到最好,就能順利達成目標,所以重點是心境要調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