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雲的野蠻成長策略
【園丁按】
馬雲說起馬雲,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演講,滔滔不絕,妙語如珠,不時拋出警句,讓人受益非淺。
他是金庸武俠小說迷,思想活脫,管理招式,隨需應變,當年他推出的「業績要到,糧草不給」,被視為野蠻成長策略,也是打破成規的典範。
《天下雜誌》2020-03號對此策略詮釋如下:
「馬雲的意思簡單粗暴:明年的業績一定要照做,但是糧草我不會給!」阿里巴巴前副總裁第一手分享馬雲的策略,告訴你他如何實現野蠻成長策略。
1. 阿里鐵軍
在「阿里鐵軍」,要知道一個高層主管的「江湖地位」,最容易的方法是看他手下的人數,以及他團隊中是否猛將如雲。
原因很簡單,因為阿里是不限制內部轉崗的,內部人才的流向,與高層主管的影響力有關,你是好老大,人家才跟你。所以,阿里內部並不會因為我是副總裁而給我面子,更在意的是戰功。
寫馬雲的文章與書非常多,但雞湯文居多,久而久之,馬雲就被寫成了神仙。而作為曾經的阿里人,總覺得應該為中國的企業做點貢獻,於是思考良久,我還是決定拿起筆,告訴大家:想成為另一個馬雲?其實不易也不難,就看你敢不敢了!
我從入口網站、新聞、搜尋、社群網站、C2C、B2B,幾經風雨,直到 2010 年加入阿里,終於有機會近距離感受一下馬雲的阿里兵團。後來我才悟出,阿里之所以家大業大,從打響革命第一槍,到成功顛覆主流的過程,其最關鍵的階段,就是一部野蠻成長的故事,更是現代版的《三國演義》。所以,要了解馬雲,就要知其用人之道。
所謂大道至簡,馬雲的用人之道不外乎八個字:「疑人要用,用人要疑」。簡單來說,即使是高手中的高手提出的建議,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話就孤注一擲。
2.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記得在一次飯局上,馬雲說,自己能進退有度,實有賴於兩盞明燈。眾所周知,阿里有兩名大將,一位是「總參謀長」曾鳴,他的責任是為阿里制定未來方向及策略;另一位是為阿里穩守生命之門(資本)的蔡崇信。
為什麼說兩人是「明燈」呢?馬雲的解釋是,如果有個專案曾鳴說可以做,而蔡崇信說不成,代表時機未必成熟,但可以一試;反過來,如果蔡崇信說可以,而曾鳴覺得不成,代表可能局面一般;如果是兩位都說可以的專案,他就算是借錢也要去做。兩人真有點「房謀杜斷」的意思。但房謀或者杜斷都有其缺點,用人若不疑,怎能把人用得淋漓盡致。於是,阿里就在這兩位大將的謀斷之下,開闢了商界的「大唐盛世」。
馬雲還補充說,如果大家都看得懂的事情,說明這事非常靠譜,但也意味著前景有限。當然,這個也跟公司目前的能力有關,能力所及才算是機會,「所謂戰略,就是懂得放棄什麼。」這是馬雲的原話,這句話也暗示著,你到底敢於投入什麼。
不知大家是否覺得奇怪,為什麼阿里成立已經快二十年了,其管理團隊的熱情和戰鬥力卻絲毫不亞於當年「十八羅漢」時期的瘋勁?很簡單,無非是「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馬雲眼裡,如果想將公司的原動力再提升一個檔次,只知道增加糧草是沒有用的。所以馬雲認為,想「彎道超車」,唯一的辦法便是打破慣性漩渦,如果連這點膽識都沒有,那你糧草越多,反而會讓你死得越快。
3. 打破慣性漩渦
2013 年,阿里進入了高速發展期,不管是支付寶還是淘寶,都因為有太多的專案要做,而不得不增加大量人手來幫忙。那段期間,每個部門的人員配置增長得非常快,遠遠超過了正常水準。當時馬雲對這種現象表示了懷疑,這太不對勁了。而且,年底進行人才盤點時,各部門提出的新增員工人數,達到了五千人,而當時阿里大概是兩萬人。馬雲很快做了一個決定:2014 年不再增加新員工,員工出二進一。
這還了得,下面還不「炸」了嗎!事實上的確「炸」了,大家都在想,馬總是不是在開玩笑!但大家看馬總一臉「違令者斬」的表情,才頓覺這不是玩笑。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我們還要全速增長呢!斷了糧草,還怎麼打仗?
但馬雲的意思簡單粗暴:明年的業績一定要照做,但是糧草我不會給!你們自己看著辦。你是不是覺得很莫名其妙?其實馬雲的想法很簡單:誰都會要錢要糧,但只有良將才能做到勵精圖治,更何況,亂世才出英雄啊!
眾所周知,阿里奉行野蠻成長策略,奉行野蠻成長策略的人,膽子大,而且喜歡不斷開拓。野蠻成長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不小心就會進入百花「亂」放的狀態(腳比腦子跑得快,腰部力量又跟不上,不倒下才怪),這就是所謂的漩渦。你看吧,各個充滿膽略的部門,在勇於開拓新專案、新業績的同時,因為戰線太長、專案過大,導致糧草不足,只能靠盡快填補人手來維持開拓新專案的原動力。而阿里的每個部門都爭強好勝,幹勁十足,一個不服一個,最後就演變成各個部門為了完成自己的專案,陷入要錢要糧的惡性循環。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阿里在 2013 年一下子增加五千名員工的原因了。
馬雲淡淡的一句話令大家啞口無言:「沒有糧草、沒有新兵,你們是不是就應該考慮創新的辦法呢?」
各部門只能單幹嗎?彼此之間的資源是否可以共享?各部門的 KPI 能否接續?數據化營運是否可行?員工是否到了換血的時候?各自要錢要糧,增加兵源,只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
結果,阿里 2014 年的年度業績不僅沒有退步,還實現了大幅成長。我想,當年韓信背水一戰,亦不過如此。這是一場革命,也是練兵啊,難怪阿里有句話叫「借事修人」。
同樣的事情,某一年依舊發生在行銷部門。馬雲斷了行銷部門的經費,同時提出業績必須大幅增加的要求,意在打破行銷部門增加業績必須靠錢的漩渦。斷了行銷部門的「兵馬」,看似是個門外漢的決定,其實是馬雲用利劍斬斷慣性漩渦。
馬雲曾經說過,一年最多為阿里做四個決定,這基本上等於「沒事別煩我」。回想起來,他的責任除了為阿里制定一個長期策略方向之外,最與眾不同的,就是他對如何把企業從慣性漩渦中釋放出來,有著異於常人的膽略,這也是馬雲「無為而治」的精髓。
我從馬雲的作為,觀察到三種人們常有的慣性漩渦:增加人力才有業績增長;行銷費用與銷量掛鉤;投機的心態越重,越容易做成短線吐利的目標。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上文,那便是:企業保持旺盛戰鬥力的過程,就是一次次打破慣性漩渦的過程。為什麼只有一個馬雲?因為目前的中國企業家還沒有誰能像他那般大膽地打破漩渦,也沒有誰能像他那樣敢說出「客戶第一、員工第二、投資者第三」這種豪言壯語來。
【啟示錄】
1.馬雲在位期間,只做重大決策,一年最多只做四個,他有兩名大將:一位是「總參謀長」曾鳴,他的責任是為阿里制定未來方向及策略;另一位是為阿里穩守生命之門(資本)的蔡崇信,他們是馬雲的兩盞明燈,是馬雲決策的重要憑藉,因此他有空周遊世界,開疆闢土。
2. 馬雲有著異於常人的膽略,能打破慣性漩渦,另闢蹊徑,借事修人,維持了阿里組織的青春活力。
3. 馬雲曾在微博發文,稱「996」(上午9 點上班,晚間9 點下班,一週工作6 天),「是一種巨大的福氣」,此語慘遭攻擊,我想攻擊他的人,沒找到自己想幹的工作緣故。
例如,我到傳統商店街購物,會笑著跟我說「我除春節外,全年無休」,我說「你一定是老闆」。能做自己喜愛且益人的工作,是不會有疲憊感的。
胡適勤於著述「不做無益事,一日當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星雲傳播人間佛教「人生三百歲精神,一日當五日用,自覺行佛,勤加用功」,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