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倡議行旅.心如斯--霍剛創作展
(Proposal to travel. Heart Like This-Huo Gang's Creation Exhibition)
【園丁按】
位居故宮對面的創價學會,展出〈倡議行旅.心如斯--霍剛創作展〉,我因與霍剛有北師同學之誼,我讀普通師範,他讀的是美術專科,有一次在校園福利社看他為胖老闆速描,用鉛筆刷刷幾下,老闆的神態就躍然紙上,讓我驚嘆不已!
1. 霍剛其人
霍剛,1932年生於南京,抗戰時期,霍家移居重慶,與祖父一起生活,紛亂時局下,紙張缺乏,只能在抽屜背板上塗鴉,祖父霍銳為著名的書法家,家學薰陶下,奠定了日後的繪畫基礎。
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1950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結識上海美專的李文漢,開始接觸西洋藝術理論。
1951年經歐陽文苑介紹,進李仲生畫室學習現代繪畫,受其引導,創作許多超現實素描和油畫作品。畢業後於臺北市景美國小任教,積極投入美術教育,在《小學生》雜誌上介紹重要西方藝術家,如:蒙德里安、塞尚等人,並促成全台第一個國民學校美術教室。教學時也不忘自我精進,仍每月與畫友定期聚會,互相交流。1956年與李元佳、歐陽文苑、吳昊、夏陽、蕭勤、陳道明和蕭明賢七人共組「東方畫會」。「東方」寄寓旭日高升的意涵,展現挑戰學院式畫風的青年氣概;他們期許呈現多元的藝術風貌,讓民眾感受現代藝術的趣味性,更率先推動國際繪畫交流。這股藝壇上的新生力量,被專欄畫家何凡稱為「八大響馬」。
霍剛時常閱讀國外藝文雜誌,學習當今的潮流動向,而此階段主要研究立體派的構成性,及超現實的「非合理性」,1961年興起的龐圖(PUNTO)運動,主張藝術家應從靜觀、內省視角創作,這項跨國的藝術運動,也在1962年巡迴至台灣,影響許多年輕畫家,霍剛也是其中之一。
2. 定居義大利
1964年,霍剛啟程赴歐,定居義大利近五十年,面臨更迭迅速的藝術潮流,使霍剛意識到,需立基於本身民族的文化底蘊,開創新局。於是,他嘗試將中國傳統圖騰、金石、書法的線條與佈局,轉化成具意義的符號、造形,發展出透露東方思維之理性幾何風格,於義大利藝術界備受肯定。霍剛習慣伴隨著音樂進行創作,將悅耳的旋律和聲,轉換成跳躍的點線,故觀者能夠從霍剛作品中,感受到「音樂性」。
3. 回歸故土
旅義期間,與台灣藝術界仍保持聯繫,多次應邀回台舉辦個展,2000年後開始頻繁來往於米蘭與台灣之間,並於2014年返台定居,回歸故鄉油然而生的安定感,使畫風更趨於明朗活潑,於分割的幾何塊面中,強調個人的精神性。
【啟示錄】
霍剛說“藝術是一個人内在精神的產物,藝術家是在任何環境之下仍能保持不變的內在” 。
此語讓人想到齊白石、張大千…等許許多多名家,他們無不以自己的内在精神創作,永不懈怠。他們的心目中,似乎缺少一般人的退休養老的觀念與做法。
Lin GonFu <lin.gonfu@gmail.com> 於 2021年3月5日 週五 下午5:25寫道:
顯示引用文字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