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招聘薪資管理部經理:誰是更合適的人選?

  某人資顧問說:最近兩週,我替一家國內高科技公司物色薪資管理部經理,在大量應徵者中,我篩選出五位進行面談。其中兩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們的思維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一位是 A 君,原先在某大型汽車公司負責教育訓練。我問他:「為什麼應徵這個職位?」

  他答道:「想歷練 HR 的各個功能,做過招募、訓練,接下來希望挑戰薪資管理。」

  這番話顯示出他有職涯規劃的概念,讓我覺得不錯。

  我繼續問:「上一份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是什麼?」

  他說:「能夠安排許多學習成長的課程,自己也從中學到很多,感覺像讀了一個企管研究所。」

  聽起來,他是一個樂於學習的人。

  但當我問他:「最沒成就感的是什麼?」

  他皺眉道:「精心設計的課程,大家卻不來上;即便勉強參加,也不專心,甚至認為沒用,浪費時間。這些課程可是經總經理與高層決定的!」

  這番話讓我疑惑——他是否真的理解員工的需求?還是只是在執行上級決策?

  當談到對薪資管理的看法時,他認為:「薪資管理的關鍵是公平,都是”患不均”而不是”患貧”,所以要建立周延的制度,再按制度執行。」

  這樣的回答穩妥無誤,但缺乏突破性思維。

  接下來是 B 君,她來自矽谷,原在某系統軟體公司負責教育訓練。我問她:「為什麼應徵這個職位?」

  她坦率地說:「因為丈夫回台創業,我才回來,其實我非常喜歡在美國的生活與工作。」

  這份誠實讓人印象深刻。

  「為什麼想從教育訓練轉到薪資管理?」

  她答道:「對教育訓練已有心得,希望花一年時間,把所學應用在薪資管理上。」

  「上一份工作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

  她笑著說:「兩年內,讓教育訓練部門從三個人減為一人,預算減半,成效卻更好。」

  我驚訝:「怎麼做到的?」

  她毫不猶豫地說:「我根本不主動開課。」

  這讓我興致盎然:「那你做了什麼?」

  她解釋:「教育訓練的目標是提升員工能力,而不只是安排課程。我停止內部課程,改為兩種策略:

  新進員工訓練——將所有課程內容上傳至公司內部網,員工自行學習,兩週後考試,不及格就解僱,結果每個人都考高分。既然能自學,為何要安排課程?

  管理層團隊活動——每季安排一次郊遊、露營、攀岩等活動,強化團隊合作。結果管理層凝聚力提升,員工士氣變好,工作成效也更佳。

  至於其他員工,若有學習需求,可自行尋找外部課程,經主管同意後公司補助。」

  這種方式確實突破傳統訓練思維,將重點放在實際成效上,而非形式上的課程安排。

  當我問她如何規劃薪資管理時,她更是語出驚人:「一年內,讓薪資管理的”事務性工作”消失。」

「怎麼做?」

「電腦化或外包,最終只留下一個人,專注於策略規劃。」

「什麼是策略規劃?」

她自信地說:「公司真正的資產,只有 10%~30% 的關鍵人才。薪資管理的核心,就是設計機制留住這些人,並讓他們願意全力以赴。其他員工則按標準流程辦理,這些流程可以電腦化或外包。」

她的回答,顛覆了傳統的薪資管理思維,也讓我對她的決斷力與創新力刮目相看。

  兩種思維,誰更適合?

A 君的答案合乎常理,但過於保守,缺乏顛覆性思考。B 君則擁有戰略視角與變革能力,但她的改革方式可能會對組織帶來衝擊。

我向客戶推薦了 B 君,但也提醒他們,這樣的變革者可能會引發組織內部的挑戰。

  現在,客戶仍在考慮。他們應該選擇穩妥的 A 君,還是勇於變革的 B 君?

你呢?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