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書— 偉大勵志故事的寶藏
一棵剛萌芽的小樹,如果及時給它扶正的枝子,它就不會長歪。人的許多美德也像小樹,需要一根及時扶正的枝子。《美德書— 偉大勵志故事的寶藏》(The Book of Virtues)就是這樣的枝子。
這本書為在雷根總統任內擔任教育部長的威廉.班奈特編輯而成,從古往今來的經典著作中,擷取與美德相關的三百四十一則小說、散文、詩作、神話、偉人事蹟菁華,集結成洋洋大書。
在美國出版後,一上市便造成轟動,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八十餘週,至今銷售總數將近三百萬冊。
我國教育部於2009年6月推出「臺灣有品運動」,包含:品德教育、藝術紮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4項計畫。希望在廣大的社會中,形成「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三品文化,以教育界反應最為積極的。
令人擔心的是,其中品德教育如何教?它是一個的大問題。洪蘭教授說:教育要教的唯一東西就是品格(character),但是這個「教」不是在課堂教倫理學,而是建立典範,改變社會風氣。
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曾把青少年的發展階段分為:浪漫期--指小學六年階段,精密期--指中學六年階段,及展望期:指大學階段。不同學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尤其現在的臺灣,已形成少子化的社會,每個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寶貝,愛給的太多,往往容易忽略如何教導孩子品德的部份,尤其是處在浪漫期的少年階段。
這個學齡的兒童,他們心態不成熟、好奇心強、具同情心且敏銳度高,他們想法與現實世界是有距離的,引導他們學習的最佳工具應該是圖形與漫畫,但是哪里有這種工具書?
《孩子的美德書》的出現,為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本書作者威廉.J.班奈特是一位教育家,曾任美國教育部長,他認為「教育」就是培養有品格的人,因為兒童是國家未能主人翁,所以他特別重視兒童品德教育,他說:「品格教育要趁早,沒有品德的日子是不值得去活的。」
作者在引言中有一句話:「道德就是真理,教育的使命就是美德的培養。」倘若孩子能夠透過故事,懂得禮貌、謙遜、誠實、是非善惡、…等道理,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那麼「道德的實踐」將深深影響孩子的行為舉止,並朝良好的未來發展。
他為了營造親子共讀的環境,將1993年出版的《美德書》中故事集結在一起,重新整理,並配上精緻插圖,內容從伊索寓言和詩人佛洛斯特的著名詩篇到美國總統華盛頓的傳記,以及美洲和非洲的本土民間故事,像是大家熟悉的故事<狼來了>,教導孩子誠實的重要性,還有小故事<龜兔賽跑>讓孩子直知道毅力是邁向成功的要素。
作者透過這些簡單易懂的小故事,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其中含有10個重要的美德主題,包括:勇氣、毅力、責任、工作、自律、憐憫、信仰、誠實、忠誠和友誼。
除了延續珍貴恒久的美德精神外,作者希望孩子們能從此書的故事和詩歌中,認識什麼是美德,實踐它時,會是什麼樣子?用它來激發孩子的道德意識!成為孩子一生做人的指引。
道德意識有多重要?誠如康德所說:「自由即自律。」他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因此,他指出: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夠從事道德行為,如果一個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根本和動物無異。他說:「教育之目的就在於使人成為人。」因為人若不具所以為人的條件,必如孟子所說:「與禽獸沒有什麼不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讓從培養美德開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參考資料
1.威廉.J.班奈特著 林良譯《孩子的美德書》,圓神,1998年07月01日
2.《美德書》牽著孩子走向真善美天下雜誌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