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嗎?
《幸福了嗎?》白岩松著 2011/03/01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 作者簡介
白岩松,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中国内地男主持人、记者、作家。
- 內容簡介
《幸福了嗎?》是白岩松寫下那本著名的《痛並快樂著》十年之後的最新隨筆作品。是他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間的心靈成長全紀錄。開篇作者便借用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勾勒出了全書的輪廓——如何尋找幸福和信仰。這是對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的質問,也是對人們久經炎涼而日益麻木的心靈的一種呼喚。
之後,白岩松用他慣有的犀利文筆和審視的目光,回顧了自己十年來在CCTV、名利場的起伏,發表了自己對近年社會大事件的看法,記敘了差旅各國報道采訪的台前幕後的故事,也和讀者一起分享了書籍、音樂、電影等等他自己的心靈營養品。《幸福了嗎?》其實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對人生的思考。該書口袋本采用國際流行開本、環保輕型紙張,輕松便攜,原書內容完整呈現。
- 目錄
代序:幸福在哪里
01 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過客
02 身在名利場
03 讓敏感的不再敏感
04 中國病了
05 我們都是災民
06 與淚水相關的故事
07 古老中國的成人禮
08 十年「球事兒」
09 三進台灣
10 靖國神社與垃圾分類
11 美國,美嗎?
12 感動,有沒有用?
13 我也是「80後」
14 成長的營養:好聽的好看的
15 誰,影響並改變著我?
代後記:明天,開始信仰
序
〈幸福在哪里(代序)〉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秘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怎樣的一種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麽樣的關系?人群中,又為什麽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
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這是一個傳統的復歸,還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因祈福而產生的下意識行為,還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教嗎?」我問。
「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麽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著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說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目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溫暖著屋內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三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梁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梁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麽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