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
《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劉素芬, 李國鼎著 2005/09/01遠流出版社出版。
- 專文推薦
李國鼎兄所口述的《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敘述民國六十、七十年代的重要財經建設、科技發展、科技人才培育及整頓國營事業等政策及措施,也就是政府當年重要施政的縮影,因而奠定了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基礎,確具經濟發展奇蹟的歷史價值 ——總統府資政 孫運璿
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參考和啟示 ——行政院院長 謝長廷
前資政李國鼎先生辭世已四年多,不過他的精神仍然長存人心。這本口述書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過程,包括政府財經決策、人才培育、國營事業管理、金融賦稅改革等等,留下諸多珍貴紀錄;對台灣邁向知識經濟時代,具有參考和啟示作用。
李資政人稱「科技教父」,積極推動成立「資策會」和發動公民營單位捐助獎學金,在台灣邁向科技島過程扮演相當重要的推手角色。李資政曾言「一口氣都不能停,要拚命跑」,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是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最佳寫照。
二十世紀的典範人物——台北市市長 馬英九
大多數人的貢獻,總會隨著時光漸漸消失;只有極少數的人,他們在世的貢獻會隨著歷史的腳印而更加顯現。李資政就是這樣一個難得的範例,他的風範及對臺灣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我期許自己能像李資政一樣,擁有深遠的視野、傲人的風範及輝煌的成就。
李資政被譽為臺灣經濟奇蹟的「建築師」與「科技之父」,對臺灣經濟與科技發展方面的貢獻,大家都耳熟能詳。臺灣的產業界包括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教育界特別是高等教育、甚至醫療衛生界,都曾得到他的幫助。臺灣若無李國鼎,高教、科技與經濟發展也不會達到今日的水準。
除了上述有形的貢獻外,李資政晚年不遺餘力倡議群我關係的「第六倫」,闡明個人與個人之間和個人在團體或群體內的分際,強調彼此尊重,互助合作,共榮共存。今日看來,這些也許被當作社教宣傳口號,但如果這樣的群我關係能夠深植人心,相信臺灣族群之間能夠更融洽,成為一個更成熟的公民社會。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李資政敢想、敢說、敢做的忠實紀錄,即使身居高官,也依然堅持他的信念-「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鍥而不捨的工作態度」、「是非分明的基本原則」,他的風範永遠長存,是我這一生中的導師。
社會中間人物的絕佳借鏡 ——台達電子集團創辦人 鄭崇華
閱讀李國鼎先生的一生,我們跨越超過半世紀,見證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由農業進入工業時代,人民由均貧轉為均富,產業型態由勞力密集提昇為以高科技及知識產業為主的篳路藍縷,這其中點滴,不但可作為第三世界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的範本,更可在台灣自身面臨再次轉型的嚴峻考驗時,給每位有志領航的社會中堅人物,一面絕佳的借鏡。
被譽為台灣的「經建先行者,科技領航人」,李先生自喻一生僅致力於作一個認真的公務員,我個人則深深感佩於他高瞻遠矚的視野、戮力從公的熱誠與勇於任事的擔當。在此願意衷心推薦《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一書,希望這可以提供所有年輕人一生為人處世的典範,也希望這本書刺激每一個人多思考,如何可以接住李先生交下的棒子,跑好這一棒,讓我們的社會脫胎換骨,再創奇蹟。
為了永誌那段前人努力有成的美好年代,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2001年籌製發行《競走財經版圖──李國鼎傳》紀錄光碟,未料竟成李先生最後影音紀錄,發行後受到極大迴響。本人深感榮幸,有機會為這份鉅細靡遺的珍貴文字史料錦上添花,隨書贈送這份紀錄光碟與眾多讀者分享,使這位可敬長者鮮明、生動的形象,得常駐我們心中。
溫故知新開拓新局 ——諮商心理學家暨知名作家 鄭石岩
捧著《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一書,心情不禁溫暖和感動起來,情緒和思潮讓我重溫往事,在他麾下努力工作的充實感和喜樂。隨手翻閱他的口述歷史,腦海裡浮現著他的睿智和慈顏。他博學、通達、踏實,他的努力和遠見,給國家帶來榮景和希望。
民國六十五年我受邀到行政院工作,在那兒一待就十五年。我的業務是教育和科技發展,而李資政有十餘年擔任政務委員和科技顧問總召集人。業務部在他的指導和審查中,一一開展出來。我參與的工作是科技發展方案、科學園區的發展,乃至推動重點科技,如資訊科技、光電科技、生物科技等等,這些科技有如雨後春筍發展得順利蓬勃。跟著他工作,耳濡目染,對他有更多了解。我不但從他那兒學會做人做事和思考的能力,更領受工作時的滿足感和價值感。
我喜歡讀書,更喜讀人。我愛讀傳記,更愛直接去閱讀卓越賢達人士的風範和人格特質。他有虔誠的信仰,有清晰的思考,有工作的熱忱,更有遠見和了解現實。我欣賞他的為學、工作和做人,他的確是卓越的典範。他口述的「台灣經驗」,有見證性,有親切感和啟發性,讀這本書不是只為了解過去,而是看到上一波,台灣是怎麼站起來,長一輩的卓越人物,他們的典範,怎麼把它消化成眼前的智慧、勇氣和視野。
過去和李國鼎先生一起工作的人,都很尊敬他,並以能跟他工作為榮。他每天讀幾份外國報紙,每個月讀十幾份中外財經科技雜誌。為了審查法案,或集思廣益,或發掘新的施政工作,經常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起討論,或聆聽先進的簡報。在交談、辯論和腦力激盪中,找出許多該做的事和如何做的方法。每一位專家、實務工作者,在李國鼎先生的感召下,都敬業負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位學者曾經告訴我說,「身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李國鼎」,我們的「科技之父」,就是這麼令人尊敬。他退休後,一次偶然遇見,他慈祥地寒喧憶往說:「你記得我們過去一起工作得很開心吧!」據我所知,受過他這樣鼓勵的人,不在少數。
現在我們來讀「科技之父」的口述歷史,他從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國,在基隆造船廠工作,從基礎做起,任職經合會,擔任過財、經部長,然後任政務委員和資政。他學識好,國際觀夠,歷練豐富,見識廣博。他的這部口述歷史,呈現了前人種樹的功德和智慧,我們該感恩細細讀,這真是台灣人溫故知新、開拓新局的好書,同時也是現代政府及民間人士,學習做一位卓越人士,最好的榜樣和啟示錄。
這是一本有史實、有智慧、有甘苦、有感情的書,閱讀本書,我們有著「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的啟發。
- 內容簡介
李國鼎一生積極任事的態度,正是專業人士能夠不斷學習、即知即行、
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現狀的工作典範!
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與領航者,有「台灣財經建築師」的稱譽。他歷任重要財經首長,參與台灣的重大財經決策,提出許多開創性的前瞻觀點,包括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獎勵投資條例、出口導向政策等,建立了具體而微的台灣經驗。
李國鼎具有高度嚴謹的歷史意識,妥善保存許多史料,而且博聞強記、深思熟慮,實為闡述台灣經濟發展歷程的不二人選。他於1996年開始與歷史學者合作此項財經經歷口述訪問計畫,歷經五十餘次訪談,並花費三年時間親自校閱訪問稿,甚至連2001年5月20日病倒的那天早晨仍然埋首於文稿中,使得這項前後費時七年的記錄成果更顯珍貴。
本書談到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思考與轉型之因應對策,以及培育人才的重要性、整頓國營事業與金融改革之道等,不僅重現台灣經濟奇蹟年代的決策過程,也絕對是現今經濟轉型階段的重要借鏡。
此外,書中附加大量的注釋,詳細解讀訪談內容的歷史背景,並附列360位相關人物之簡歷,呈現台灣財經發展史的人、事脈絡,亦為本書最重要的特色。
最近趁著假日將李國鼎傳記給啃完了,只能說這位台灣經濟的指揮家,在當年這種風雨飄渺的時代,能將這個貧窮的島國轉變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科技島,真的可稱為奇蹟而完全不為過.看到書中的許多政策的決策過程,其中的艱辛以及辛勞,讓我對這土地上曾經付出心血的這些人們感到更加的敬佩.李國鼎那個年代是個特殊的年代,技術官僚比較能夠照著自己的意志來進行長期的全盤規劃,但其中許多環節依然需要各方有力人士以及各部會的配合,若是沒有其他這些有人的配合,李資政一個人也是孤掌難鳴,難以有作為。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經濟成果,是當年所打下來的紮實經濟基礎的果實.台灣過去的兩次科技轉型是重要的轉折點,先是從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生產,生產業往出口導向前進後,八零年代又是前瞻性的將台灣產業轉型為高科技導向,這也使台灣享受了多年的高經濟成長,讓我們能享受如此舒適的現代化國家的生活.
我想看完這本厚重的書之後,除了讓我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感觸外,更讓我瞭解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李資政的那種敬業、實事求是,以及永遠不自滿的求知慾望,更是能讓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地方.我想再瞻仰先人的機業的同時,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能擷取其中的一些精華,套用在自己身上.畢竟有些精神以及態度是永遠不過時的,在我們這不斷向前看的時代,是否偶而也該看看過往的時代,進而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呢?
- 會員評鑑
(1)Joachim ⁄ 台灣台北
最近趁著假日將李國鼎傳記給啃完了,只能說這位台灣經濟的指揮家,在當年這種風雨飄渺的時代,能將這個貧窮的島國轉變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科技島,真的可稱為奇蹟而完全不為過.看到書中的許多政策的決策過程,其中的艱辛以及辛勞,讓我對這土地上曾經付出心血的這些人們感到更加的敬佩.李國鼎那個年代是個特殊的年代,技術官僚比較能夠照著自己的意志來進行長期的全盤規劃,但其中許多環節依然需要各方有力人士以及各部會的配合,若是沒有其他這些有人的配合,李資政一個人也是孤掌難鳴,難以有作為。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經濟成果,是當年所打下來的紮實經濟基礎的果實。台灣過去的兩次科技轉型是重要的轉折點,先是從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生產,生產業往出口導向前進後,八零年代又是前瞻性的將台灣產業轉型為高科技導向,這也使台灣享受了多年的高經濟成長,讓我們能享受如此舒適的現代化國家的生活。
我想看完這本厚重的書之後,除了讓我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感觸外,更讓我瞭解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李資政的那種敬業、實事求是,以及永遠不自滿的求知慾望,更是能讓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地方.我想再瞻仰先人的機業的同時,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能擷取其中的一些精華,套用在自己身上。畢竟有些精神以及態度是永遠不過時的,在我們這不斷向前看的時代,是否偶而也該看看過往的時代,進而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呢?
(2)Xin-Zong Wu ⁄ Yi-Lan City
閱讀本書,筆者有幾個小小的感想,在此提出來和各位書友分享!
第一,本書是故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口述的往事,閱\讀本書,就好像在閱讀中華民國來到台灣立足後的經濟發展史。不論是國民政府剛播遷來台的那段動盪不安時期,還是「台灣錢淹腳目」時期,這本書所說的種種歷史,不僅真實,也都附帶詳細的出處與來源。
第二,雖然過去國民黨政府施政有所偏差,但筆者相信,在民國45年一直到民國80年的這段時期,那些「技術官僚」體系所任用的部長、院長和主委們,應當都是以全體國民的利益為首要,並以自己身後百年的歷史評價做為警惕自己的荊芒。這與現在的台灣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值得借鏡!
第三,中華民國在八年抗戰勝利以後,其實國庫非常空虛,在本書內容的前幾章,就不斷提及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這段歷史背景的成因筆者就不多評述,不過台灣能在四十年內經濟起飛,這一件事確實是我們該去理解的。
第四、在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十八章(識人與用人之道)中,李故資政所說的這幾句話:「台灣這塊小小的地方,到國外讀書的人很多,而且成就也很大,如果人事上一定要受重國籍的限制,使他們不能擔任主管,在我看來是心胸狹窄。一般人常常說日本是海島民族,心胸狹窄,那台灣就更小、心胸更寬闊不起來了,所以還區分什麼本地人、外地人。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服務了幾十年,還不都把整個身家性命交給政府、交給了經濟?我們所用的人、所提拔的人,也從來沒有省籍之分。區分省籍這種做法實在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今年是大選舉年,除了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外,我們還要選舉新的國家領導人,而為本書作序的名單中也有目前兩黨所推出的侯選人,希望他們能像李故資政還有當年這群為台灣無私無我奉獻的人一樣,能多做點事、多點經世濟民的政績,而不是每天新聞版面上的紛紛擾擾!
最後,仍不免俗的要向各位書友推薦本書,不管您是因為課業而閱\讀本書?還是單純地只想了解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故事,或是其他的原因,筆者誠摯地向您推薦,這是一本值得深讀與深思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