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之道操之在我
林公孚
佛教有「萬法唯心所造」的說法,其意係指:一切外在境界,都是由自己心中的想法所變現。能起變現作用的這個念頭心,人人皆有,只因清淨、染污的程度不同,而變現出種種不同的樣貌。
星雲大師指出: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明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唯心所現,表現在「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唯識所變,則受個人的意識所左右,我們意識的變動,時時牽引著我們原本清淨的心。
清淨的心原無善惡之分,動善念就是善心,動惡念就是惡心;心生菩提就是菩提心;心生快樂就是快樂心;心生煩惱,就變成了煩惱心。
由是可知,把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在起心動念上,專注在光明面上,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然則,我們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瞭解心和處理心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我們要從建立健康的”心像”開始。
要有健康的”心像”
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她所編著的《秘密》(The Secret)一書中,引述鮑伯‧普克特所說:「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吸引來的,是被我們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來,它就是我們所想的。」他所說的”心像”不就是「心如工畫師」的「唯心所造」?
拜恩指出:我們所想的”心像”,有磁性與頻率,人想了些什麼,便會吸引什麼樣的東西來,這些思想會產生頻率進入宇宙,因而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即「”同類”會吸引”同類”,因此當你腦中出現一個思想,也會吸引其他同類的思想過來。」
換句話說,你若常使用正面思考,這些思想會產生頻率進入宇宙,因而吸引宇宙中擁有正面能量者(代表光明的神佛),你就會受到祂們的加持,而得到快樂與幸福。你若常使用負面思考,則易受代表陰暗的邪神所操控,而墮入沮喪與挫折深淵中。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如此,何不常思一二如意事?用開朗的”心像”多想些好事,讓自己快樂起來。
法國大文豪伏爾泰說過:「好運總會降臨在天性開朗的人身上!就做個天性開朗的人吧!」
閱讀喬.維泰利、伊賀列卡拉.修. 藍 博士所著的《零極限》一 書,讓我們知道,我們是生活在一個被”心像”驅動的世界,不論我們相信什麼,我們的”心像”都會受個人的意識的變動而運作。它會幫助我們渡過每一天,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也會將我們的經驗架構,變成我們所能理解自以為是的觀念。若一旦出現和我們的價值觀或信念不相符的情況時,我們會找一個方法使它合理化,並堅持己見,絕不改變,在佛教教義中,把這種現象稱為”我執”。
此書作者指出:「在你生命當中,如果有誰是你不喜歡的」那麼是你創造了那個現實。如果你創造了你的實相,那是由於你的”心像”所創造的,它未必真實,既不真實,何必執意不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何等自在!
作者認為:「如果你和某人之間有問題,那麼問題不是那個人!」,「那是你對某個浮現的記憶的反應而已,跟你有問題的是那個記憶,而不是那個人! 」。
如何走出自我設定的思想框架,作者建議我們要放空自己,不執著己見,對任何人、事、物 ,都要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您」。
用不受框架限制的眼光看世事,讓心智回到「零極限」的狀態,回到原本清淨的菩提心,你會更自在、優雅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從而獲得財富、健康、平靜與快樂。
拿回你的鑰匙
有一則名叫<拿回你的鑰匙>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使用正面思考的人,知道快樂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他知道只有自己能夠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更進一步,把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故事作者指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例如:
1.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
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
2.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
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3.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
她把鑰匙交在媳婦手中。
4.一位年輕人氣沖沖地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
她把鑰匙交在那位老闆手中。
以上所述,都是心隨境遷的例子。作者指出: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這麼做無疑是把安頓心的重大責任推給週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們快樂,有這種可能嗎?
作者指出: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你的鑰匙在那裡?在別人手中嗎?快去把它拿回來吧!那應該是你的!
一般在慈愛環境成長中的孩子,思想清純天真爛漫,常活在童話世界中。小孫女阿寶是早熟型的小女孩,長得一副逗人喜歡的小模樣,見人就喜歡打招呼,她八九歲時,和我們一同住內湖成功路某一社區,社區出口由甲乙兩名警衛輪班當值,甲個性拘謹,乙較開朗。有一天,我們祖孫一同出門,我看她跟甲警衛打招呼,但對方彷彿心不在焉,沒發一言。
「這個警衛態度很差,是不是?」我們繼續前行時,我問道。
「他經常都是這樣的,」小孫女阿寶說。
「那麼妳為甚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我問她。
阿寶答道:「我就喜歡打招呼,做我自己愛做的事,哪管他的反應!」
快樂之道操之在我
筆者退休以後,可以自主運用的時間多了起來,對生命與生活二個議題,作過一番思考。筆者認為生命是用來創造價值的,而生活是用來追求快樂的,其限制條件,是利他又利己,以人我兩利為準則。最近筆者發展出一種「有事高興、沒事歡喜」的概念。有事代表我還有可利用的價值,當然值得高興。沒事落得我清閒自在,可以讀些愛讀的書,多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多做些品質大觀園園丁該做的事,那是何等逍遙自在!
我也會應邀參加一些會議,當然會遇到意見被採納,或不被採納的情況,因而發展出「同意讓我高興、不同意我會歡喜」的概念。前者道理明白不必解釋,後者「不同意我會歡喜」是基於不執著於自己的認知,和讓他人高興的理由。世事的紛紛擾擾,豈不是多出在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只管自己高興,不讓他人歡喜的心態上。
須知金剛經上「凡有所相、皆屬虛妄」的話及瞎子摸象的故事, 該知道我們自以為掌握的真相,其實未必是真,因此有什麼好堅持的?
星雲大師倡導「給人方便、給人喜歡、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的觀念,此語足以平息世事的紛爭,讓我們用它作為做人、做事的指引吧!
馬斯洛有句名言——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萬法唯心所造,快樂與幸福,操之在我,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啊!
培養更平和快樂的心理有妙方
詹姆士‧艾倫說:「人如果改變對事與人的看法,事與人就對他發生改變…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有激烈的改變,他會驚訝的發現生活中的狀況也有急速的改變。人的內心都有一份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我…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思想的產物…人提昇了自己的思想,才能上進、克服並完成某些事。拒絕提昇思想的人只有滯留在悲慘的深淵中。」
人既是自己思想的產物,要培養更平和快樂的心理,就得從改變想法開始,為此,卡內基設計一份名叫「活在今天」的計畫。他認為只要我們能照著做,多半的憂慮即將消逝,相對的增加我們生活的樂趣。
1.今天我要很開心:因為林肯說:「多半的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要有多快樂」。快樂源於人的內心,它並非外來物。
2.今天我要調適自己,而非調整世界來配合我:我要讓自己配合我的家庭、事業與機運。
3.今天我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我要運動、關心它、滋養它、不濫用它、不忽略它,使它成為我心靈的殿堂。
4.今天我要強化我的心靈:我要學習,不讓心靈閒置,我將閱讀需要專注、思想與努力的讀物。
5.今天我要由三方面操演我的心靈:我要默默為某人做一做好事,再起碼做兩件我不想做的事,只是為了讓心靈演練,不致怠惰。
6.今天我要使自己怡人:我要使自己看來愉悅,穿著合宜,輕聲慢語,舉止恰當,多讚賞,少批評,不找任何事的毛病,也不想挑任何人的缺點。
7.今天我要全心全意只活這一天,不去想我整個的人生:一天工作十二小時固然很好,如果想到一輩子都得如此,可能會先嚇壞我自己。
8.今天我要釐訂計畫:我要計劃每小時要做的事。可能不能完全遵行,但我還是要計劃,為的是避免倉促及猶豫不決。
9.今天我要給自己保留半小時輕鬆時間:我要用這半小時祈禱,想想我人生的遠景。
10.今天我將無所畏懼:特別是我不怕更快樂,更享受人生的美好;也不怕更去愛人,相信我愛的人亦愛我。
想要培養更平和快樂的心理態度最重要的是:「想得開心、做得開心,你就真的會覺得開心。」相信嗎何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