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燃燒的靈魂 梵谷

                                                                                            

【園丁按
  為紀念梵谷逝世一百二十周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地於舉辦「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這次台北的梵谷大展,展出時間從12/11/2009到03/28/2010。所展出作品除〈薊花〉一幅是日本POLA美術館提供之外,其餘的九十七幅都由荷蘭的庫勒穆勒美術館借來。
在這近百幅的作品中,大多為梵谷早期所畫素描,偶有油畫。另有九幅油畫,則屬於巴黎時期與後期的普羅旺斯。
  在參觀畫展的過程中,我注目凝視畫中所表達的情感,深受他的人物畫所傳達的悲傷與愁苦的情緒所感動,諸如:「戴防雨帽的農夫頭像」、「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拿著帽子的老人」等。他的後期作品〈普羅旺斯夜間的村道〉、〈聖瑞米療養院的花園〉、〈橄欖樹叢〉三幅。這是他炙熱的心靈和深度的憂傷,透過顏料與畫筆,做最真誠的表達。

梵谷簡介(1853/3/30--1890/7/29)
  文森•威廉•梵谷(荷蘭文:Vincent Willem van Gogh),與高更等人同為偉大的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
  梵谷天分極高,雖然正式教育只有中學程度,卻能大量閱讀文學與藝術論著,並能以英、法、荷文流利地表達他的看法,因此被人認為他是屬于天才型的人物。
  梵谷的早期從事藝術品交易的工作,其間也經歷了短暫的臨時老師與非正式的傳教士工作,但是他的表現無不充滿挫折。直到27歲時,梵谷終於發現自己人生該走的方向,下定決心成為畫家。由於長期無法賺取足夠的生活費,被視為不務正業,生前沒有受到親友的尊重。
  當時他曾如此寫道:「等著瞧,大概有一天你將看到我也是一位藝術家,雖然我無法預告我能做什麼。」這句話是他飽經挫折後所透露的卑微心態。既然要成為畫家,他便將生命全部投入畫作,常常一天工作10餘小時。
   在他以畫家自許的十年間,竟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大約900幅的油畫與1100幅素描。尤其是在生命結束前15個月內,一共畫了約200幅的油畫和100幅素描及水彩。之後,在他人生的最後九週,無論精神、肉體,都濱臨崩潰邊緣,居然憑他的驚人意志力和旺盛的企圖心,畫出100幅的風景和肖像畫。這種艱苦卓絕精神,即便是老天看到也該讚歎吧!
    梵谷對自己的工作熱情,似乎頗引以為傲,在給弟弟西奧信中提到:「我不曉得所有的畫家,那些瞧我的畫一眼都好像貶低他們身份的人,工作量是否能比我大!」也曾滿懷自信地表示:「我曾是一個藝術家,當代唯一的藝術家。我所畫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價值的。我知道自己有偉大的天才,總有一天這世界會說”他是一個傑出的畫家”。」
  十年辛苦不尋常,後人對他的天分與努力,終究給予最高的評價,讓他成為光耀百世的一代巨匠,如此成就,亦足以告慰平生了。

出身與成長
  文森•威廉•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津德爾特,一個位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祖父文森(1789–1874)擁有萊頓大學神學士學位。他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且有一位是一家國際畫作交易所的股東。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成為梵谷家族所喜愛的職業。
  親人中與他關係最密切的是小他四歲的弟弟西奧,二人感情極好,他對哥哥的藝術才能,深信不疑,是護持梵谷生活的貴人。
1. 學生時期(1860--1878)
1860年,梵谷七歲,進入出生地桑德特的小學就讀,學生約二百名,只有一位老師,而且是天主教徒,父母相當不滿。
職是之故,從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師指導,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隨後,父母將11歲的梵谷送到澤芬柏根鎮,進入揚‧普羅維利開辦的住宿學校讀書。兩年後,進入大城提堡的國立高級市立中學—威廉二世學院就讀,接受一年四個月的教育。該校注重多種語言的學習和理解分析能力,由於他的語文天份甚高,奠定了其後他在英國學校教導學生法語、德語、算術等科目能力的基礎。他到巴黎後沒多久,便能完全以法文書寫信件。凡此,皆可証明他的語文能力之高強。
2. 學徒/自我學習時期(1969/10—1877/5)
1869年,梵谷16歲,他開始在海牙古伯畫廊當見習生。1873年他被派往倫敦分店工作,頗有前景。次年,因追求房東的女兒被拒,深受打擊。1875年5月,轉古伯畫廊巴黎總店工作,專心研讀聖經,結果被解雇了。
1876年他回到英國擔任一間學校的義務助手,他對城市中貧窮者的同情,點燃了他服務大眾的宗教情懷。
父母想培養他進入大學攻讀學位,成為受人敬重的牧師,以延續家風為。1877年5月讓他暫住阿姆斯特丹伯父家,延請教師補習拉丁文、希臘文、代數、文法等準備投考神學院。
3.布林納吉/布魯塞爾時期(1878/12—1881/4)
1878年7月神學院考試落第。8月,父母送他到布魯塞爾的教會培訓學校研習三個月。12月底到比利時的波里納吉礦區,擔任非正式的傳教士,他看到當地村落的荒涼、冷落。因為採礦活動是在地下進行,但礦工每月工資所得不過5毛,生活十分困苦,激起幫助勞苦大眾的悲心,喚起他藝術熱情。他寫道:「我經常畫到深夜,既為了留作紀念,也為了加深我對週遭事物情不自禁的感觸。」
在礦區兩年中,由於幫助礦災中的受難者,他送掉了自己的食物、金錢和衣服,和受難者同甘苦,為他們傳播福音,勞苦大眾的悲苦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他的心中 。
1879年4月,一場礦坑災變不,梵谷加入搶救照護行列,他深刻體驗了礦工的貧苦,把錢、棉被甚至床都接濟窮人,自己過著苦行生活,模樣狼狽不堪,他能勇敢承受。
但是,福音委員會掌權者卻不這麼想,認為梵谷此舉破壞神職人員的高尚形象;他應該帶領礦工接近上帝,而不是被礦工同化,因此被解除職務,從此離開宗教工作。
1880年7月,梵谷決心成為畫家,他在礦區的奎姆租礦工小屋,開始素描礦工、臨摹米勒的作品,並與一群學藝術的學生在德瓦斯街八號一間畫室切磋繪畫。他如此說道:「我對自己說,我要畫畫,從這個時刻開始,每件事都為我改變了。」、「我夢想著繪畫,我的夢想繪畫。」、「繪畫是種信仰不在乎世人的意見,是其必須肩負的使命。」
.4.埃敦時期(1881/4—1881/12)
1881年4月,回到埃敦與父母同住,梵谷在那裏他除了臨摹外,也以當地農民作為素描題材,大量進行素描寫生練習。恰在此時,新寡的表姐凱伊到此靜養,燃燒起梵谷的愛苗,他大膽向對方作求婚告白被拒,傷心之餘,他決定離開埃敦。
2. 海牙時期(1882—1883/9)
1881年11月底至12月中前往海牙定居,追隨表姐夫安東‧莫夫學習水彩和油畫技巧。這時期,叔父柯爾向他訂了十二幅海牙的風景素描,因而促成他畫了不少當地的都市風光,但仍無法解決它經濟上的困頓。
1882年1月他結識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妓女席恩,與她同居,二人相惜相憐,互相照應,席恩成為梵谷主要的模特兒及身心靈的伴侶,讓他感到瀕臨絕望中,彷彿感到上帝的存在。他感謝她的包容,「她容忍一位畫家生命裏的一切苦惱和憂慮,又願意為我擺姿勢,我想跟席恩在一起,比和凱伊結婚,更可能成為一位好藝術家。」這時期,他的素描有了明顯的進步。
梵谷與席恩的同居關係,因為受到雙方親友的強烈反對,終於在1983年9月與席恩分手。梵谷滿懷愁緒移居荷蘭北方的德倫特,他寫道:「1983年對我而言,是艱難而悲愁的一年,歲末尤其愁苦難當。」
5. 努南時期(1883/12—1885/11)
 1983年12月,梵谷再度回到努南與父母同住。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許多農夫、農婦在田間勞動的人物素描。當時努南地區尚有400多戶在家工作的織工,他也創作了不少以織工為主題的作品,因為他和這些基層的勞動大眾,有了認同感與歸屬感。
  他表示「織工和礦工是很不同於其他工匠的獨特族群。我對他們有強烈的同情,如果有一天我能描繪他們,這般不被了解和鮮為人知的人物類型,我一定會感到非常欣慰。」、「時日越久,我越常在那群可憐寒微,在社會最低階層,最受歧視的勞動者身上,發現動人而近乎哀愁的質素。」梵谷把自己位基層的勞動大眾,似乎註定要過一悲苦的人生。
  1885年11月底,梵谷搬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居住,並到皇家藝術學院上短期課程,另利用夜晚在畫室練習。
6.巴黎時期(1886/2—1888/2)
1886年2月,梵谷來到巴黎,和弟弟西奧同住,開始畫自畫像。他曾進入畫家費納德‧柯爾蒙的畫室一段時間,練習畫模特兒和古典石膏像,結識了貝納、羅特烈克、安奎汀、秀拉等畫家,彼此切磋,相互激盪。他在色彩的運用上開始轉變,作品主題改變,出現不少饒有情趣的都市風光,他繪畫上的獨特風格從此形成。
7. 南法時期(1888/2—1890/5)
1888年2月,梵谷離開巴黎抵達法國南部的阿爾,進入他一生中創作慾望最旺盛的時期。15個月內,他一共畫了大約200幅油畫和100幅素描及水彩,常見的主題包括:果園、田野、葡萄園及肖像畫。
1888年10月他邀請被貧病折磨的高更同住,這兩位藝術家在相處的二個月當中,雖然相互啟發,但也充滿衝突和爭執,他的精神變得錯亂,最終發生割耳事件的悲劇。
1989年1月出院後,梵谷出現幻覺症狀,他被鄰居聯名指控他是瘋子,要求警局逮捕強迫送往聖.瑞米的精神病院治療。但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為,他說:「於我個人判斷,說我是個瘋子,實在不恰當。你將看到我在這段期間所做的畫頗為嚴謹。」在病後作畫,他坦陳:「認識自己本非易事,描繪自己又何嘗容易!由於缺乏模特兒,我久未做人物畫,此刻正進行兩幅自畫像,其中一幅著手於發病後的第一天起床時,畫面上的我消瘦蒼白得像個鬼魂。」直到去世前,他不斷遭受到間歇性精神病的折磨。 

  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7月27日傍晚,在散步時用手槍自殺。死前說了一句話:「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法語)」意思是「悲傷會永遠留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30日葬於瓦茲河畔歐韋的公墓。天妒英才,令人扼腕!
  1891年1月25日,一生在支持文森的弟弟西奧由於過度悲痛和精神失常而逝世,死後葬於其兄墓旁。
 
梵谷是怎麼樣的人
  梵谷具有宗教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情懷,他勇於追夢,把成為傑出的藝術家,視為必須肩負的使命。他認為高明的藝術家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學修養,因此他說:「人體畫和生活寫照,不但需要繪畫技術的知識,還需要深刻的文學修養。」他生性樂觀,勇於築夢,他表示「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是我能確定的,但是映入我眼簾的星星能引發我的夢想。」
面對起伏不定的人生,他總會坦然以對「此後是浮是沉?沒有嘗試又怎知道呢?即使水已經滿到下巴,我都必須撐過去。我將打我的戰,以昂貴代價出售我的生命,並且努力得勝。」此語展現他堅毅不拔,奮鬥不懈的勇氣。
梵谷處事明快果決,無論進入災變礦場救災、向情人示愛、或揮別他所營造的家,他東都能明快處理,因為他認為「人生就像素描一樣,有時你必須行動明快果決,迅如閃電捕捉事物,描繪形貌。」
他具有仁者的襟懷,在比利時的波里納吉礦區擔任神職人員時,發揮了無私的大愛,被村民視為耶穌下凡。他愛人、尊重人性,「我日益覺得人是一切的根基。用血與肉比用油彩和石膏來工作更值得;沒有什麼比去愛人更具有真正的藝術家氣質。」、「人性是生命之鹽;沒有它,活著有啥意義?」、「我覺得沒有什麼比愛人更是一種真正的藝術。」從這些話中,便可知一二。
  他有堅定的意志,誠如他所說:「偉大的事,並非憑衝動做成的,而是一系列的小事所串成。偉大的事情絕非偶然,而是堅定意志的成果。」
  他認為好作品要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對自然的領悟,因此向我們表示:「我認為一件作品裏的情感愈豐富,愈忠實於自然,在他受了批評與憎惡的程度便愈大。但終究會獲得好評的。」
他把藝術創作視為一種信仰,「我對藝術有一份信仰,即使處於相當大的困難,生命中可能有陰沈的日子,但能找到喜歡的工作,便是至大的福氣。」真的是有信仰的人有福了。
他勤於繪畫,將它視為具有使命感的工作,他相信,就算把種子撒到荊棘中,時機到了也會開花。他好學不倦,總會找機會向他心目中的名家請益,或與他們結交成為良友,諸如:畫家安東、高更…等。

梵谷的畫
 談梵谷的畫,這可從和弟弟西奧通信資料中,窺其梗概如下:
1.畫中訊息:看梵谷的畫,常單有一種悲傷與愁苦的感覺,這就是他所要傳達的訊息嗎?「我想畫出觸動人心的素描,我想通過人物或風景畫我所表達的,不是傷感的憂鬱,而是真摯的悲傷。」
2. 顏色運用:梵谷對彩色的運用自有他的見解:「繪畫就是有色彩的素描,素描實際上就是黑白繪畫;因為素描能給予人色調的深度感,素描家必須能使用少數幾種簡單的顏色,把握最亮處到最暗處的不同變化。」
3.模特兒:梵谷是這樣看待模特兒的「我發現除了以模特兒為描繪對象之外,別無他法。狄更斯說:兄弟,模特兒並不是你的最終標的,而是為你的思想與靈感帶來形式與力量的媒介。」
4. 印象派:梵谷是印象派畫家嗎?看他怎麼說:「不要成為全然的印象派畫家。誠然,印象派畫家的色彩表現有所進展–即使他們在走錯路時–但德拉克洛瓦更勝一籌,米勒幾乎沒有什麼色彩,但他作品何其卓越!我們應該懂得賞識印象派畫家作品的優點。」

名人談梵谷
  「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的展出期間,許多名人在參觀畫展之後,在聯合報上,發表他們的看法,茲擇取具代表性的三則如下:
詩人余光中說:「梵谷的世界,是昂然而不安的動的世界。他的風景蠢蠢欲動如人體,松如綠燄,麥如黃濤,星空如一叢叢燃燒的菊花,煙火四射。這人像有生命,有性格,造形堅實中有節奏,表情樸拙中有溫柔。即使是他的靜物,一張椅,一隻煙斗,一瓶白薔薇,亦莫不有感情,有靈性,似乎有神魔附身。」
藝術欣賞家蔣勳說:「1888年底視梵谷為瘋子的人,和1987年以十億台幣高價買梵谷一張「向日葵」的人,都可能沒有讀懂他畫中的心事。梵谷無法與現實妥協,他要一種絕對純粹的愛,近於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須飽受折磨,飽受肉體與靈魂的燃燒之苦。」
旅荷作家丘彥明為文指出:「荷蘭教育體制的設計,受人文精神的影響很大。從十七世紀中期,就開始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選擇,為人道主義扎根。梵谷顯然受到這種精神強烈的影響。至今荷蘭教育仍沿襲此傳統,不特別鼓勵菁英教育,以教導學生如何自我完善、與社會融合為第一課題,同時著重課外閱讀、藝術與手工藝的薰陶和訓練,極力培育人道主義關懷、幽默,以及邏輯推理、動手能力。」

值得思考之處
  綜觀梵谷一生,不禁讓我產生如下的想法:
1. 荷蘭曾經是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有此不平凡的國家,才會出現不平凡的人民。
2. 從梵谷年輕時的照片中,可看出他具有詩人氣質的外貌;捲髮覆蓋寬廣前額、眼睛深邃、鼻樑高挺、嘴巴菱角分明,身體相當強健。但是,從壯年期的自繪像中所顯示的褐紅色的頭髮伏向後腦,深邃綠色雙眼、緊鎖的眉頭、疑惑與不安眼光、髭鬚圍繞的鬆弛嘴唇,在在顯示著在那短短10年間,他踏飽受艱苦歲月折磨的痕跡。
3. 人生本多苦難,梵谷對此體驗尤深,故能運用宗教家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藝術家動人的繪畫技巧,秉持他的信念與使命,為世人留下永恆的一幅幅真摯的悲傷畫面,印証了他臨終所說「悲傷會永遠留存」的話。
4. 梵谷對他的「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畫作,曾做了一段描述:「夜空中,一彎細細的新月,從大地主投射的濃密黑影中露出來—星星的亮光很誇張,雲彩飄飛的天青色空中,有粉紅色及綠色的柔光。底下一條道路,兩旁是高高的黃色麥桿,後面是藍色的低矮山脈,有家舊旅店窗口亮著橙色燈光,一顆高高的絲柏,筆直而黑暗…」這話在詩人眼中,所呈現的是:「風景蠢蠢欲動如人體,松如綠燄,麥如黃濤,星空如一叢叢燃燒的菊花,煙火四射。」此外,藝術欣賞家、旅遊作家、蒐藏家、教育家…各行各業人士,看他的畫作時,都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是理所當然的事。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無所謂對錯,重要的是你理解是什麼。

5. 梵谷畫作常以農夫、礦工、織工為主題,因為他們的感情比權貴和富豪們,來的真實。
6. 在梵谷成長的過程中,讓我們領會到:欲求成功的人生,自身秉賦、良師、益友、及貴人相助,四者缺一不可。也讓們知道:成功無秘法,惟有專心致志,力行不輟,方可得之;要堅持信念努力奮鬥,不因他人意見而輕易動搖己見;要用愛心與真情看待事物,最終必得公平的回報;學習要始於模仿,不斷練習,終於創新,而自成一家。
7. 衡量生命價值標準的不是長短,而是貢獻的大小。梵谷十年間創作,為世人留下二千多幅畫,為自己樹立了難以超越的標竿,成為永遠的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