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辛棄疾
- 辛棄疾其人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
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因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也始終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實現他北伐的夙願。追贈少師,諡忠敏。
辛棄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易安(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游雙峰並峙。辛棄疾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代表著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
- 生平
(1)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宋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辛棄疾出生於金朝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臨港街道四風閘村),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因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郁因病早逝,而在祖父辛贊撫養下長大,其祖父辛贊,是金朝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的縣令,卻經常灌輸他抗金復宋的教育,「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曾帶他兩次到燕京考察軍情。辛棄疾早年受業於毫州劉瞻,劉瞻在金國擔任史館編修,門生諸多,其中,辛棄疾和党懷英是佼佼者,二人並稱「辛黨」,後來,党懷英在金國擔任職務,但是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道路。辛棄疾十四歲、十七歲時兩次參加金朝燕京科舉考試,不中。但這兩次趕赴科舉考試也是辛棄疾受祖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之命所進行的兩次實地考察。
(2)殺賊歸宋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秋季節,金國君主完顏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隊烽煙四起,在山東有耿京、開趙等人聚眾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人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義軍,辛棄疾擔任掌書記。辛棄疾極力勸說耿京「決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規軍配合,一同抗擊金兵,耿京於是派遣辛棄疾等11人奉表歸宋,宋高宗召見之後委任辛棄疾承郎務、天平節度使掌書記,耿京為天平節度使。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辛棄疾在北歸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率領50騎兵直驅山東,奔入5萬人中,將正在飲酒作樂的張安國捉拿,並且號召耿京舊部反正。之後,辛棄疾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到建康城斬首。此時,辛棄疾年紀輕輕,名重一時,宋高宗大為驚異,委任其江陰簽判,自此,辛棄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歸,南宋乾道六年被召為司農寺主簿。
(3)南歸綜述
南歸之後的辛棄疾在餘生40餘年間,沒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現閒居,或者沉淪下僚,不得盡用其才。「一腔忠憤,無處發洩」,「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並且用「詞」作為發洩,成了一代詞宗。
在南宋期間,辛棄疾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淳熙五年(1178年),擔任江西安撫使等職,是年二月,奏劾知興國軍黃茂材「過數收納苗米,致人戶陳訴故也」。召為大理少卿。
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他一生被彈劾七次。在被罷職後,閒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1180年,再次任隆興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晚年一度被韓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4)南歸十年
辛棄疾歸南宋的前十年,對恢復舊山河飽含信心和希望,他雖然官職卑微,但是不斷上書獻策,其中,《十論》和《九議》是其政論文代表作,體現了其經濟救世的才華。但是,辛棄疾的策略沒有被朝廷採納,10年裡,他只是擔任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司農主簿。乾道元年(1165年),辛棄疾寫了《美芹十論》上呈宋孝宗,但是沒有回應。年(乾道四年),主戰派虞允文當宰相,辛棄疾又寫了《九議》,仍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
晚年時辛棄疾曾感嘆說:“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其中「萬字平戎策」當指此。
(5)南歸二十年
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擔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知府,開始了南歸的第二個十年仕途生涯。當時的滁州因常年兵亂而凋敝,辛棄疾到任後「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改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
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以賴文政為首的茶商武裝集團在常德府、岳州一帶稱亂,並先後於湖南、江西大敗官軍。辛棄疾為宰相葉衡所薦,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討捕茶寇。辛棄疾「親提死士與之角」,使茶寇「困屈請降」辛棄疾雖然於當年平定這場叛亂,但他對於鎮壓內亂心裡充滿矛盾,他既不認同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大政策,也不認同「攘外必先安內」的治國方略。他在淳熙六年寫成的奏章《論盜賊劄子》中提到「痴者國之根本,而貪濁之吏迫使為盜」指出農民在南宋官吏豪紳逼迫下成為盜賊,以至「今年剿除,明年掃蕩」,希望朝廷下令各路州縣「洗心革面,皆以惠養元元為意」。此間可以看出他對農民寄予了深切同情。
淳熙七年(1180年),辛棄疾任湖南安撫使。他以湖南「風俗頑悍」、「武備空虛」為由,上疏朝廷請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軍隊,命名為「湖南飛虎軍」。經朝廷准許後,他於當年夏開始籌建軍隊,共招募二千步軍、五百馬軍,並在馬殷營壘的遺址上建造軍營。《宋史》載飛虎軍建成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此後的八十餘年時間裡,雖然飛虎軍的性質、駐地有所變化,但它始終是朝廷鎮壓當地叛亂、抗擊金兵的重要力量。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能夠國富民強,再恢復舊山河,但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在官場中「不為眾人所容」。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任江西安撫使。是年江西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朝廷命其處理賑災事務。他到任後在要道旁張貼「閉糴者配,強糴者斬」,以控制糧食買賣;又拿出官府的錢,派能人從外地運糧。這些舉措使得糧價穩定下來,民眾得以購買糧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獎。同年冬,御史王藺彈劾他貪污而殘暴,辛棄疾被革職處分,退隱田園。
(6)隱居生涯
淳熙九年(1182年),辛棄疾開始隱居,取意「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之義,自號「稼軒」,,除了1192年(紹熙三年)到1194年(紹熙五年),短暫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這前後18年裡,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的瓢泉。因其所居的代湖失火,辛棄疾便遷往了他曾買下並整飭後的瓢泉。1195或1196或1198年,在瓢泉的停雲堂內,快要接近六十歲的辛棄疾寫下了思親懷人、抒壯志難酬而人卻老去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棄疾和愛國詞人陳亮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相會,兩人在鵝湖寺居住10天,「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復大計,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朱熹和陸九淵之後的第二次「鵝湖寺之會」,兩人唱和,辛棄疾寫了〈賀新郎〉詞數闕,表達了:
“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
辛棄疾也曾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遊武夷山。1200年(慶元六年),朱熹去世。當時由於慶元黨禁,其舊友、門生無一送葬。辛棄疾親自前往,並寫祭文哀悼。文中讚嘆朱熹: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
(7)再度起用
1203年(嘉泰三年),64歲的辛棄疾受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和浙東安撫使,辛棄疾欣然上任,「不以久閒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單車就道,風采凜然」,這個時期,蒙古族壯大,金國被擠壓,勢力範圍往南擴張,河北、河南、山東人民奮起反抗。南宋朝廷宰相韓侂胄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派遣他擔任鎮江知府,辛棄疾製造軍服1萬套,募兵1萬,訓練一支精銳軍隊準備抗金,但是被南宋官員彈劾而去職。1205年(開禧元年)秋季,辛棄疾從鎮江調回紹興府任知府,他上章辭免,回到鉛山。1206年(開禧二年),南宋王朝北伐失敗,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辭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國求和。
(8)逝世
開禧三年(1207年),金國要求南宋把韓侂胄的人頭送到金國才答應議和,韓侂胄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棄疾出山,但是詔命到達鉛山的日子,辛棄疾已經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詞宗和愛國者辛棄疾「抱恨入地,齎志以歿」,享壽六十七歲。
(9)身後
1208年(嘉定元年),攝給事中倪思彈劾辛棄疾「迎合開邊」,奏請朝廷「追削爵秩,奪從官恤典」。1233年(紹定六年),朝廷追贈辛棄疾光祿大夫。咸淳年間,謝枋得路過辛墓,寫下〈祭辛稼軒先生墓記〉,決心「披肝瀝膽」以雪其冤。。德祐初,謝枋得向朝廷上疏,要為辛棄疾洗冤,朝廷後加贈辛棄疾少師,賜諡號「忠敏」。
(10)人世幾番風雨 春歸夢已涼
淳熙六年(1179年),南宋詞人辛棄疾已經四十歲了,這是他離開家鄉、南渡入宋的第十七年。這一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多了幾場風雨,也似乎變得更加短暫。
辛棄疾的筆下,從來不缺少風雨的影子,那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物是人非,也是「可惜流年,憂愁風雨」的飄搖亂世。在他眼中,風雨蹉跎了他的青春歲月,消磨了他的畢生理想。
這位有志於收復失地的江南孤客,多年來在南方兜兜轉轉,做著各種與北伐無關的地方官,甚至大半的時間被罷官閒置。這一次,辛棄疾再次接到朝廷的調任令。他明白,這是天子對他的又一次敷衍罷了。
上任之前,同僚為他設宴送別。面對著春光將逝的景致,想起自己努力實現卻遙遙無期的北伐戰爭,辛棄疾越發感到風雨的無情和理想破滅的苦悶。在宴席上,他把酒也難歡言,飽蘸著血淚,寫下一首文辭豪壯而情感深沉的慢詞〈摸魚兒〉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是一首憂時感世之作。上片描寫抒情主人公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詞情調婉轉悽惻,柔中寓剛。詞中表層寫的是美女傷春、蛾眉遭妒,實際上是作者藉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慨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全詞託物起興,借古傷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國之痛於一爐,沉鬱頓挫,寄託遙深。
〈摸魚兒〉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説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