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孔子(上)

1.      生平

孔丘(前551928日-前4794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後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後週遊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孔子隨後開始編修《春秋》一書,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號稱「素王」。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

2.      述而不作

孔子周遊天下,輾轉於諸列國,見道義不行,退而返居於魯國,始設教於杏壇,整理六經典籍──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著春秋。《詩經》則以〈周南〉為始,以求合紹武雅頌之音,擇選三百首,其餘刪除。《書經》就是《尚書》,以〈堯典〉及〈舜典〉為首,終於〈秦誓〉。又重訂《禮記》和《樂記》。贊述《周易》而作《十翼》,有〈彖傳〉、〈象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及〈文言傳〉七部份共十篇。著《春秋》,以魯史為基礎,寓褒貶,別善惡。孔子一生的學問就是「述而不作」。

3.      說鬼神

「人死曰鬼,有遺德在人間者曰神。」子路請教孔子怎麼服侍鬼神。孔子說:「連活著的人都沒法服侍好,怎麼去談服侍鬼神的事情?」﹝子路又問了有關死的問題。孔子回答說:「連生的事情都還沒搞清楚,哪能知道死的事情?」

孔子不自覺為神所使,或得神啟示,“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歿後,弟子未奉之為神。

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4. 不給獨斷的標準

孔子認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從理性上源自明白。一時若不明白,試想一想看,終可明白。

因此沒有獨斷的標準給人,而要人自己反省。例如宰我嫌三年喪太久,似乎一周年亦可以了。

孔子絕不直斥其非,和婉地問問他:食夫稻,衣夫錦,于汝安乎?”他回答曰:“安。” 孔子便說:汝安則為之!說明理由,仍讓他自己判斷。

又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亦只婉歎地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指出彼此之觀點,而不作斷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