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龍效應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又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或「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此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畢馬龍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
自我應驗預言具暗示性,表示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換言之,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反之, 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故又稱之為期望理論。
畢馬龍效應運用在職場案例
海倫在這家外貿公司工作已經3年了,她在公司的表現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是個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對海倫的成見很深。一次,海倫主動搜集了一些國外對公司出口的紡織品類別實行新的環保標準的資訊,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讚賞她的主動工作,反而批評她不專心本職工作,此後海倫再也不敢關注自己的業務範圍之外的工作了。
後來,公司新調來主管進出口工作,新上司性格開朗,對同事經常採取鼓勵的語言,他特別提倡有話直說,不拘泥於部門和職責限制。在他的帶動下,海倫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了。受到上司的鼓勵,海倫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她也不斷學會新東西,起草合同、參與談判、跟外商周旋……她非常驚訝,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潛能可以發掘。
【啟示錄】
1. 上述海倫的變化,就是畢馬龍效應起了作用的結果。
2. 領導者要多採取激勵措施,因為在充滿負面評價的環境中,人往往會受到負面資訊影響,無法發揮自己的話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