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早治理國家的學說
我們談華人品質管制,不能忽略《呂氏春秋》中的智慧,此書是先秦時期黃老道家重要巨著,約於西元前239年左右完成,斯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
此書博采古今典籍名著,兼取各家之長所成,故能成一家之言。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的文集。
論者有云:它以道家思想為本,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吸取墨家的利他、名家的思辨邏輯、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尋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我們可從「物勒工名」的由來,得知一二:先秦時期的《禮記》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記載,其意是: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廠名字,並設置了政府中負責品質的官員職位“大工尹”,目的是為了考查品質,如品質不好就要處罰和治罪,這是我國最早的品質管制方式。。
這句話被收編在《呂氏春秋》十月紀:「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
《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其中紀載一些高尚人品的典範,諸如:
1. 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兒子“無受利地”,其子遵從父親之意,請求王封給“名甚惡”的不利之地“寢之丘”,最終得以長久地擁有這片封地。
2. 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途中,一打漁老人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幫助他渡過了長江,伍子胥將千金之劍獻給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3. 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國農夫獻上的寶玉;賢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