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ond Curve)
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1980年代所提出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藉以說明組織得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找到另外一條出路,讓組織在向下墜落之前,得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也就是說,企業應該在自己登峰造極之際,利用自己的第一曲線的資源,率先帶領產業進入第二曲線。企業需要從事創新活動,隨時試探第二曲線的位置,不然總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
韓第的第二曲線先從常態曲線左面核心產品A講起,他認為這條由低谷攀升、至頂點又下降的路線,是所有人類(或企業)無法脫離的宿命,他請我們試想一個情境,「你的公司風風火火的開業了,一切都很順利、生產量增加、訂單增加,客戶自己找上門來,成功在望。而不可避免的是,在這些發展之後,總會有困難發生,更好更便宜的競爭對手追趕上來了、客戶開始刁難、你產品A的技術跟不上時代,總總問題,讓你瀕臨失敗而不自知。」這豈不是許多企業所面臨的常見現象?
此外,在過去的環境裡,一般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但隨著科技、環境變遷,韓第認為企業壽命已大幅縮短到14年,但在資訊時代,企業壽命會更短。 而一般企業往往都只發展一個核心主軸,但危機就發生在當這個主軸已經發展到極限、走投無路的時候,經營者才會開始思考其他作法,但多半為時以晚,許多傳統企業和非營利事業的學會及協會組織,最為明顯。
韓第指出:「若我們可以在曲線下彎前就開始思考對策,那就有機會在這條線裡找到改變的可能。」話說得容易,但「誰會想要在風光的時候思考危機?」也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觸發點,促使我們改變。」韓第所說那個觸發點,就是當你覺得現在非常安逸舒適的時候,就是曲線即將下墜的開始點,及時開發核心產品B。
厲害的經營者無不懂得居安思危,誠如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所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他大量投資研發創新,因此能在中美貿易大戰中,保持優勢,逆勢成長。
韓第建議企業經營者們,要拋棄「一業到底」的思維,為自己的人生下定義。
而他認為第二曲線的概念也非常適合用在自己身上,最好的例證,就是韓第自己的人生,他不斷在迷惑困頓、放下、進入全新領域的輪迴中,找到新的自我。
韓第認為,想影響他人,必須找到真正的自我,他明白受他人價值和抱負的影響,不努力找出自己的方向,固然誘人,卻非正途。1977年,他卸下大學教職,坦然接受聖喬治堂的學監職位,負責培養教會高階神職人員以及對社會上某些倫理與道德的議題,薪水只有學術界的十分之一。因為他從父親的喪禮中,領悟到「金錢的多寡不能丈量他的成敗。」對人要產生深遠的影響力,不是用成就或名氣,而在於真誠地與人建立關係。換句話說:「人生的帳簿,記錄愛與被愛,兩數相加是成就。」
參考資料
韓第Charles Handy著 齊若蘭譯《第二曲線》,天下文化出版,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