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又譯作《追尋逝去的時光》、《挽回失去的時間》、《追憶似水流年》、《往事追跡錄》,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年—1922年)的作品,以其長度及意識流手法而著名。全文共計7卷,分別是:《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家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

  此書堪稱是二十世紀初文學的巔峰,是作者普魯斯特在人生最後的十五年中,躺在床上追溯往日回憶寫成的小說。然而七大巨冊,一百三十萬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嗑得下去的。

  這樣一本書,有其美妙與獨特,它是回憶的召喚、過去的追尋,從時間的逆迴裡,延伸人類理想的終極性……

  在小說中,普魯斯特不厭其煩地仔細描述細節,有時還會衍伸到其他的思緒,那些細節牽動著他的感受,同時也生動地描繪了故事。書中作者用報紙摘要性的文字對比說明細節的重要:

■一對年輕戀人的悲劇;一個年輕人誤以為愛人已死,於是自盡。他的愛人醒來後,發現他真的步上黃泉,也跟著殉情。情節有如《羅密歐與茱麗葉》。

德勞侯爵現象

  這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現象,是普魯斯特有次欣賞吉蘭達約的畫作《老人與小男孩》(此畫完成於一四八○年代,與普魯斯特的時代差了四百年)看到畫中的老人,覺得和他當時社交圈中的名人德勞侯爵像同一個模子出來似的。這種現象便稱作德勞侯爵現象,這種現象讓我們對於和我們不同時代的人或書中角色,不會產生距離感。

洞悉人性

  普魯斯特可謂交遊滿天下,朋友對他的評價都極正面,他也是對朋友極慷慨的人,然而,他對友誼的看法卻是很刻薄的,認為友情的價值是有限的。

他覺得:

他寧可和沙發椅當朋友

談話只是徒勞

友誼是種淺薄的作為

友誼到頭來無異於謊言

  乍看這幾段時,似乎有點訝異,但細想,卻也有點道理。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些習性和癖好,朋友相處越久越親密,看見的缺點就越多,即使心裡對朋友有些負面的想法和批評,為了友誼,也絕對不會說出來。(所以保持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有助維持友誼?)

  普魯斯特過世後在他遺留的文件中,發現一封沒有寄出的信,這信是要寄給一位詩人朋友的,那位詩人朋友出詩集時,送了他一本,雖然那位詩人朋友曾在普魯斯特出版第一本文集時,不僅沒有提到他的文章,還暗暗嘲諷他是因為靠關係才得以出版的,但普魯斯特並沒有趁此機會報復,反而讚美他的詩集。然而,在那封沒寄出的信中,卻真實地袒露許多惡毒的話。

有一年,他去找一位女相士看相,那女相士看了看他的手,又看看他的臉,對他說:「先生,你要我幫你看什麼呢?應該是你在幫我看相,而非我在看你的。」他對人有太多真實但苛刻的看法,他說:「我發現沒有幾個人是真正親切的。這點讓我感到無限的悲傷。」

美感的訓練

  普魯斯特不認為美只存在於華麗高級的事物中,也存在於平凡的日常事物裡,重要的不是關注的對象,而是關注的眼光。

  我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常漫不經心,有看沒有到,只把焦點放在我們想看的地方,而忽略了眼前平凡的美。追捧名畫中的景物,卻忽略了那是經由畫家感受到美的眼光所呈現出來的。只要我們擁有那能欣賞美的眼光,平凡如布料餐具,也能閃耀出如教堂壁畫般華美的光芒。

名氣的崇拜

  普魯斯特因書成名後,他年少時期曾住過幾年的小鎮伊利耶,因為是書中主人翁居住的虛擬小鎮貢布雷的原型,因此依利耶的糕餅舖也因此藉普魯斯特的名氣,每家都說自己就是書中主人翁愛吃的點心的製作店家。

  而普魯斯特本人,也曾努力結交貴族名流,然而到後來發現,很多對於貴族階級的想像只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真實的貴族階級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美好,和一位貴族夫人喝下午茶聊天的快樂,不會勝於和他自家女僕聊天的愉快。

  此書作者透過普魯斯特的生平小故事和其著作摘選相互映照,期間不乏犀利的挖苦,卻也讚揚他作品的嚴謹優美,以及對研究的熱情,他對人性的觀察與描述都很真實不矯飾,讓我們得以反思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