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運用佛智慧可以解惑開悟
                                                                                                                                                      林公孚
                                                   
  李後主詞:「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宋人方嶽詩:「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大有福報的皇帝和名士,對於人生的苦多樂少看法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夫俗子。
愁恨事和不如意事會使人心生煩惱,產生心結,嚴重時會有千千結,因為想不開,所以也無法打開心結,最近媒體報導關雲娣在上海墜樓身亡的不幸事件,它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不斷發生在我們社會上的不幸事件之一,造成不幸事件的受害者,有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憂愁煩惱的心結沒法打開,因此走上絕路。

打開心結有方法
  用來打開心結的方法有千萬種,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類,其一世間法,指的是一般常用的方法,可以治標,但無法治本。其二是出世間法,指的是佛法,它可以讓我們找到讓我們心生煩惱的根源,來一個徹底治療。
1. 世間法:此處所說的世間法,係泛指當前社會上一般人常用的方法,他不需經過特殊的訓練,將想做就可以做的到,包括:
(1)向知心朋友傾訴。
(2)向公益團體張老師請教。
(3)到醫院向醫師求診。
(4)暫時換環境,諸如:看山、看海、看電影,短期旅遊或其他…等。
(5)閱讀勵志有關的書,諸如:《四書》、《孝經》、《秘密》、《喚醒你心中的巨人》…等強化心靈。
  A.《論語》是孔子教誨語,其中告訴我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們:追求知識成為智者,以德愛人成為仁者,無憂無懼成為勇者。孔子談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他要求君子「居易以俟命」因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曾對曾子講孝,載之於《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關雲娣假若能聽從孔子的話,就不會用這麼激烈的手段傷害自己,並讓父母傷心。
  B.《秘密》生命的秘密就是「吸引法则」鲍伯‧普克特說:「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吸引來的,是被我們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來,它就是我們所想的。」吸引力法則是不計善念惡念、積極消極,只回應你的思想,它思善得善、思苦得苦。因此,為了堅定思想,你可設定「我是自己思想的主人。」的意念,培養自己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替自己建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生涯目標,念念在茲,全力以赴,必定能掃除陰霾,獲得成功。
  C.《喚醒你心中的巨人》作者安東尼•羅賓斯說:「我們每個人都心中有夢,有的人希望能過著高品質的人生,有的人則希望能改造這個社會,然而因為生活中的諸多挫折和日常瑣碎,許多人的夢就此縮水,甚至再也提不起勁想去實現。各位可知道,當沒有了作夢的念頭,人生也就註定了永遠不會成為贏家。」他為我們指出「人生在世,必須有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那就是夢,如何築夢成真?那要靠“用心”把“能力集中”起來,它有如一束鐳射,能夠排除一切橫在前面的障礙,如果你能保持不斷改進的心,對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嚴加以要求,終就能開創出不尋常的人生。」從他的說法中,我們知道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那就是我們得學會辨識出什麼是該做的事,而別把精神輕易耗擲在瑣碎的事物,或者令人傷感的事情上。
  以上所說的幾種方法,可說是屬於煩惱忘卻或轉移法,簡單易行,卻未必能根治。要想根除煩惱,必須深入煩惱的根源,作一番了解,然後徹底消除,這要靠宗教的力量。
2. 出世間法:運用宗教的力量。以佛教為例,可用佛智慧來解開心結,因為心結由煩惱生,煩惱有:見思、塵沙、無明三種,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此三者形成貪欲、嗔恚、愚癡等三種根本迷障,它把我們原本清明的智慧障住了,只有用佛智慧來化解它。誠如星雲大師所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啟迪佛智慧的書非常多,最為大眾所接受的包括:《了凡四訓》、《心經》、《金剛經》…等,此外,也可閱讀星雲、聖嚴、證嚴、…等法師的著作來對治。
(1).讀了凡四訓,可讓我們了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前世今生因果關係,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道理。因此我們透過「立命、改過、積善、謙德」來改變現況。
(2)讀心經,可讓我們知道所謂的「空性哲學」,從「照見五蘊【註1】皆空,度一切苦厄。」中,使我們了解自性本空的道理,因此得以解脫心中的煩惱源,達賴喇嘛說:「它是克服煩惱的最直接方法」。
(3)讀金剛經,可讓我們了解「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一切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是種種情境條件下因緣和合而生,有生有滅,並不真實。  故說「萬法緣生,當體即空」,可讓我們了解煩惱的根源在於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都是從有「我相」引起,使我們執著於自我的種種欲求,分別自我與他人,因此就會產生分別人我對立的四相。但是「我相」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來的,是緣生幻有,是因緣生滅,自己無法主宰它。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該有什麼難過的事了。
  以上所說的三本書,都值得一讀再讀,心經和金剛經,甚至要讀到能背誦的程度,若將能加以抄寫,那對調攝心靈,斷除煩惱的功效更大。
  好書多得很,為什麼只介紹《了凡四訓》、《心經》、《金剛經》三本書?這是因為我經常收看淨空法師電視傳法節目,他對這的三本書有高度評價。日本著名漢學家安岡正篤先生對「了凡四訓」推崇備至,建議日本天皇及首相將它視為治國寶典。南懷瑾老師在他的《金剛經說甚麼》的書中提到「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裏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裏。」
  如今,我每天讀經抄經,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不可缺的一部份,並因此獲益,故在此提出與讀者分享。

佛法中的幾個重要觀念
  佛經中常看到「萬法緣生」(一切法是因緣生。),什麼是”緣”?也會遇到八識四相,了悟…等名詞,那麼什麼是”識”? 什麼是”相”? 什麼是”悟”?相信許多人對它未必有所瞭解,茲簡介如下:
1 認識”緣”
緣含有關係之意,它涵蓋了生命歷程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須知人生在世,無法不與人接觸,只要與人接觸,就會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我們需知,人際關係的好壞,都是受到四種緣主宰,那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俗諺所謂的「不是冤家不聚頭」正含此意。
我們也要體認,今生今世和我們有關係的人,都是有緣人,也都免不了受上述四種緣牽連,早晚都會受到往日所做的善業或惡業的報應。章嘉大師往年曾開示「我們在一生當中所有一切遭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就像我說,統統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幫助我們的人,是順境的恩人,順的增上緣;毀辱我們的人,是逆境的恩人,逆增上緣。順境、逆境對我們的修學都有利益,所以我們對於善人惡人、善事惡事,我們都要尊敬,決定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佛家告訴我們要廣種福田,廣結善緣,是明白其中因果的緣故。
2 性空
性空是佛教用語,亦作自性空。「性」,指自性。佛家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實在本體,故稱「性空」。《大智度論》三十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故似若不空。」似若不空,是因為「諸法眾緣和合故有。」、「眾緣若少若無,則無有法。」這都是無常,不是真實的。明白其中道理,可以提醒我們,不要執迷在世間萬物表面呈現的虛幻假相,要瞭解本質的空性,如此才能解脫煩惱。
3 ”識”與”相”
我們知道「心隨相轉」當然相也隨心轉,淨空法師說:「相是由識所變,識是由心想生」,因此人要活得心無罣礙,不能不了解識。識有八種【註2】,我們要學著轉八識成四智,八識的前五識,包括:眼、耳、鼻、色、身。可將它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意可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可轉為平等智,有了平等心智,就不會起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的業障。第八識阿賴耶可轉為大圓鏡智。
學佛的人,要能用智慧觀察自己,瞭解外在環境的變化,不讓自己陷入困境,無計可施。
相有千萬種,《金剛經》中佛所說的四相,係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者。」
(1)我相:是四大五蘊所緣起,緣起諸法乃性空,性空諸法不可得,但眾生妄自設想我,認為我所為實有。
(2)人相:乃是眾緣所成,眾生妄自設想我是人,我生人道,和其它諸道不同。須知我相不可得,人相亦不可得,故不可貪著人相。
(3)眾生相:乃是眾緣所成,六道眾生妄自設想色、受、想、行、識和合生此身,名之眾生相,然而眾生相無自性,無自性不可得。
(4)壽者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自設想我壽命期(從生至死),或長或短,是名壽者相,然壽者相其體亦無自性可得,心不生貪著。
簡單說之,則為:
 有我執,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就是我相。
 這個我,認為生在人道,而且不是其他道,就是人相。
 對別人,認為眾生是依五蘊而有,或還有眾生可度,這就是眾生相。
 認為人、我、眾生,從生至死還有壽命的長短,這就是壽者相。
有四相,就無法證得般若空性。
4 悟
  悟一般的解釋,有明白﹑覺醒之意,例如陶淵明「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佛家對它另有解釋,指修行人證知現象沒有真實性的經驗。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方普現大神通,一切眾生悉開悟。」聖嚴法師有他的體認,他指出:是一種「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把人與我,內與外,有與無,大與小,好與壞,煩惱與菩提,迷與悟,虛妄與真實,生死之苦與以解脫之樂的對立觀念,完全打消,使你獲得一個新生命,他是你本有而未曾發現過的。禪宗稱它為父母未生你的生命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不受任何煩惱來困擾的徹底自由。」
  能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經過一段參訪修行的過程,最好要有名師指點。例如六祖惠能,聽五祖弘忍為他講《金剛經》,但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就開悟了。但是唐朝趙州從諗禪師就沒有這麼幸運,宋人張無盡有詩為證:「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真正悟道是甚麼光景?且看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這種澄淨清明的境界,令人心生喜悅,這是真如本性的顯現。

結語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此,人人各有各的悲傷煩惱,並沒有哪一種方法,可以對治哪一種人的悲傷煩惱。
以上所說的幾種方法,只是舉其犖犖大者,只是便於為讀者指出個思考的方向而已,消除煩惱沒有萬靈丹,那要靠當事人運用上述素材,用心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解脫煩惱的途徑。
也許學佛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學佛的目的在「明心見性」,若能見性,所有的悲傷煩惱,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備註】
【註1】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1. 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
2. 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
3. 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4. 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
5. 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註2】
1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擾相,得寧靜,所以在五識不得不起用時,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說的:「成所作智同圓鏡,即具有智慧的明鏡,朗照一切。」
2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意識不可盲動。不盲動的方法:一切修為與活動無我、無法,全在菩薩道中,生生世世為人的無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說:「妙觀察智見非功。」
3 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即情執,緊緊的抓住自己的種子識(即第八識),認為這就是「我」,實際上,它是「假我」,所以《唯識三十頌》一開頭就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之所以為「假我」,在以上說明「能藏、所藏與執藏」,便可理解。
唯識說第八識是無覆無記,而第七識則是有覆無記。「有覆」也者,就是自己染汙自己,「覆」即染汙義。從這一理解來說,人生在世,好也罷,壞也好,都是自己搞自己,誰也救不了誰。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人要:「自覺」。
因此《金剛經》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
六祖惠能說:「平等性智心無病。」
4 轉第八識(種子識)為「大圓鏡智」。吾人本來佛(本來自性清淨),只是一念不覺,也就是悟道的《楞嚴經》所說的:「背覺合塵,故發塵勞」。如果「滅塵合覺」則「發真如妙覺明性」,問題是如何滅塵?《楞嚴經》說:「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即本來「大圓鏡智」,所以六祖惠能才說:「大圓鏡智性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