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四運動不能忘

  1. 起源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學生運動。191954日,北京的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事情的緣由是,中國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本期望「公理戰勝強權」,能收回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參會各國決定把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民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積蓄的民族情緒爆發,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上街遊行,並發展到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五四運動」這個概念一般還包括54日後一系列的全國性遊行示威、罷課、罷市、罷工等事件,包括工商界參與的六三運動,導致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派官員被免職,最後中國代表團6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1.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關於「五四運動」跟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關係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爲二者基本是一個運動的兩個階段,可以統稱爲廣義的「五四運動」,或者「五四新文化運動」;另外一些意見認爲二者有聯繫但應該區分開:自由主義者認爲一個是文化運動,一個是政治運動;或者一個是啓蒙,一個是救亡;蔣介石認爲一個是崇洋媚外,一個是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認爲一個是舊民主主義,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個是新主主義的開始,無產階級開始參與,並在此後成爲領導。

  1. 五四運動倡導者及其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場學生和知識分子發動的政治運動,基本達成既定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思想和政治熱情。五四運動本身得益於此前新文化運動對學生思想和組織的預備,又反過來幫助新文化運動進一步推廣,但也導致了新文化運動的分化。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一大批人積極投入政治活動,胡適等少數人繼續堅持非政治化的文化運動。非政治化的新文化運動廣度擴大了,深度卻停滯了,許多政治思想則被引入。五四激發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削弱了北洋政府統治。青年人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助成了北伐,但國民黨掌權以後自身也被學生運動所困擾。外來政治思潮加劇湧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影響擴大,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許多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成爲共產黨領袖。五四運動大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從1939年起,國共兩黨都各自規定五四為青年節,國民政府於1944年改爲文藝節。

  1. 認識和評價

  對五四運動認識和評價衆説紛紜,周策縱大致區分了自由主義者、國民黨、共產黨三大類立場,每一類裏面還有不同看法和歷史變遷。大致而言,自由主義者肯定新文化運動,肯定五四運動本身,但否定五四運動所引發的政治和革命浪潮,認爲阻礙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中國國民黨方面,孫中山、蔣介石都提倡傳統文化,否定新文化運動,孫中山肯定五四,蔣介石對五四運動態度很微妙,明著還是褒獎,強調其民族情緒,不談其反傳統的一面暗中盡量疏遠;共產黨對二者都肯定,從陳獨秀到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評價大大提高,毛澤東認爲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將文化革命推進到新階段,開啓了新民主主義,無產階級開始參與,並在此後成爲領導。

  1. 文化進步與學術繁榮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朱家驊、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嚴復(翻譯家)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在思想上五四前夕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中國近代以來,排外與開放兩個思潮不斷鬥爭,甲午戰爭震動中國,一方面開始有更多的人重視思想的引進,另一方面也激發排外情緒,義和團事件是一次排外情緒大爆發,但此後轉入一個越來越開放的年代,新政、憲政、基督教、進化論、德先生、賽先生,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等等,各種外來思想紛紛進入中國。

  在外來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重新審視,出現了白話運動,反儒家思潮、整理國故。

  1915年以來,這些對內對外的思想運動到了一個新高度,稱爲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是這個運動的主要陣地,提倡民主與科學[55][66]

  1. 國際間關係和民族思潮的變化

  自從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以來,日本就在中國不斷擴張勢力。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取得了台灣等地,使中國藩屬國朝鮮王朝朝鮮獨立,此後逐漸控制大韓帝國的內政,並於1910年吞併韓國。

  1914823日,大日本帝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意志帝國宣戰,旨在奪取德國在東亞的殖民地,包括膠州灣。經70多日激戰,於117日全部佔領德屬膠州灣租借地。1915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發佈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但除跟日本以外,五四前夕的中外關係大部分是空前的好。美國一直是對中國最友好的國家,1868年簽訂蒲安臣條約,承諾尊重中國領土完整,1899年,美國發表門戶開放照會,呼籲各國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義和團運動是一個中外關係的大倒退,但此後美國帶頭,各國主動放棄部分庚子賠款,中外關係大大緩和。1907年到1917年間,中英合作最終禁止了鴉片進口,191212個國家簽訂了《國際鴉片公約》,基本解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1917814日,北洋政府站在英法協約國一方向同盟國陣營德國及 奧匈帝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在跟法英美一同成了獲勝的協約國後,中國民衆歡呼「公理戰勝強權」,跟這些國家的政府關係和民間觀感可以說都在一個空前友好的階段。

  1. 一戰與民族工商業成長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1. 戰後自決運動潮流

  時美國總統威爾遜為戰後國際和平而提出「民族自決」的口號,包含了十四條原則,連同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共同促成世界各地獨立運動的快速發展。受蘇維埃革命影響,在中國、朝鮮和台灣等地,同時都注意到民族獨立的問題,在亞洲的各國民族運動者便開始相互交流意見或彼此支援。

  在五四爆發前兩個月,日屬朝鮮爆發三一運動。朝鮮獨立人士在首爾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書》引發數萬名人民反日遊行示威。三一運動很快席捲整個朝鮮半島。有200萬以上群眾參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暴動。三一運動受到當時中國各界密切關注,得到當時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的高度支持與讚揚,成為推進五四運動的思想動力。三一運動被認為是加速了五四進程,成為五四的行為楷模。

9. 莫忘五四運動人物
維基百科將「五四運動人物」依英文字母分類54 個如下:B冰心C蔡元培、程天放、程善之、陳藎民、陳博生、陳獨秀、陳昭禮D鄧中夏、丁肇青、段錫朋F範鴻劼、傅斯年、G耿濟之、龔飲冰H何世楨、何浩若、胡適K匡互生L李公樸、李大釗、林長民、劉崇佑、魯迅、羅家倫、廬隱、李玉階、林白水、李樹彝M茅盾、馬駿、梅思平Q秦德君、瞿秋白S尚鉞、盛成、孫越崎
W王荷波、聞一多X夏明鋼、謝紹敏、許德珩
Y葉景莘、惲代英、楊晦、葉聖陶、游壽、鬱達夫Z朱謙之、張國燾、鄭天挺、鄭振鐸、朱寶庭、朱家驊
【啟示錄】

  歷史是由無數的英雄人物所創造的,回想105年前的五四運動,運動健將們將新文化注入這古老的民族的靈魂,奠定了民族復興的基礎,這段歷史應永遠保留在我們的心中!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