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品格與品格教育

                                                          林公孚

                                                         

一、前

近數月來,貪腐的烏雲,籠罩在台灣社會的上空,它包括:已起訴的高雄市捷運弊案,總統府的國務機要費、第一夫人百萬鑽戒、SOGO禮券…案,內政部次長顏萬進的北投空中纜車弊案,金管會委員林忠正收賄弊案,基隆市長許財利基市公車處購地案…,林林總總,層出不窮。

這些醜聞弊案,由於透過媒體的揭發或遮蓋,使得社會呈現人心動盪現象,意見領袖們亦針對醜聞弊案各說各話,顛倒是非,爾虞我詐,嚴重腐蝕了的社會信任基礎,高官們亦尊嚴掃地,引得龍應台撰寫<今天這一課:品格>投書媒體,直對當權者喊話:『元首的大學法律系教育有沒有教過他韓愈在一千兩百年前說過的話:「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沒有教過他薩穆爾.斯邁爾斯在一百三十年前說過的話:「一個偉大的國家領袖在他身後留給國家的財富是,一個毫無瑕疵的生活楷模,是所有後人在形成自己品格時仿效的榜樣」?』

國父 孫中山 先生曾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意即有了很好的品格操守的人在政府組織中任職,才能把國家治理得像個國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為居高為者的道德面貌如何,關係到社會與國家的善惡榮枯,道理至為明顯。

面對當前社會這種嚴峻的價值混淆情況,由我們來談逐漸被人淡忘的倫理道德、品格操守與品格教育,是有實際上的需要。

 

二、醜聞弊案喚醒了內在品德要求

近世紀以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是偶然的。在史蒂芬•柯維所著《與成功有約》一書中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論述成功是以品格為本,如富蘭克林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內容主要描述富蘭克林如何修養品德。但第一次大戰後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由重視品格轉而強調個人魅力,一方面著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一方面鼓吹積極進取的心態。在這類論著中,品格不過是用來妝點門面的,要緊的還是速成的技巧與捷徑。」這種取巧與功利行為,助長了價值混淆情況,導致企業界發生多起作假帳的事件,亦是事出有因。

假帳醜聞事件中,以美國的恩龍(Enron)、世界通訊(WorldCom)、帕瑪雷集團(Parmalat)…這幾家公司最為轟動。在日本,則有曾蟬聯全球首富四年的西武集團前會長堤義明作假帳、謊報股東資料、進行股票內線交易醜聞。在台灣則有理律法律事務所員工盜賣客戶託管股票的事件、博達科技公司做假帳遭掏空公司七十億元案…等,在在說明了一個員工或主管的品格操守出問題,可能就賠上一家企業幾十年的努力。

有鑑於此,企業界開始從「Show me the money」轉為「Show me the ethics」,從追求利潤為重、顧客為重的TQM擴充提昇到品德為重的TEM--全面品德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財訊文化事業執行長謝金河也看出這種轉變,因而說出:「經營者品德是股價榮枯的關鍵」的話。

 

三、品格的基本理念

我們觀察古今中外的聖賢豪傑,莫不以他們的品格光輝,受到世人景仰。例如耶穌的大愛、佛陀的慈悲、孔子的仁、,他們所顯示品格修持,不僅提供我們為人行事的準則,也成為我們最佳典範。

談品格修養,應以孔子為首選。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曾為文指出:「儒家孔子思想將“仁”視為建立品格的指導原則。儒家所極力倡導並踐履弘揚的“仁愛”與“仁義”精神,是士大夫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指引。孔子是第一個真正把“仁”納入道德規範體系並對其在本義蘊延展拓寬的人。孔子論“仁”頗多,其“仁”的涵義也十分寬泛,根據孔子的解釋,愛人,孝悌、禮、義、忠、恕、寬、信、溫、良、恭、儉、讓、慈、惠、誠、和,已立立人,已達達人等都是“仁”的表現。

當代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教授曾嘗試對基督教倫理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作出反思,認為倫理道德的討論不應再以「我應該做甚麼?」作開始,而是由「我應該是甚麼?」出發,重新思考踐行者的「品格」在倫理抉擇上的重要性。德性倫理所關注的,是踐行者的「為人」(being)。探討踐行者的「為人」之前,則要回到何謂德性的課題裡去,這種見解,實在有其道理。他所謂的德性課題,不就是孔子思想中以“仁”為本的課題?

 

四、品格重要性及其發展

品格係指做為一個「人」所顯露出的人品、人格,或人品、格調及品德。它涵蓋人格特質中「可取」的層面,包括公平、正直、信守諾言、遵守法規等人格修養。它的核心價值就是「修己待人之道」,其目標是「做好人、行好事」。

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與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這與孟子所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甲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多麼神似?其中「得道者」指得不就是「有品格者」嗎?我們可從這西、東二聖哲對「品格」的見解中,體驗到它的重要性。

至於它意涵的發展,有團體與個人所產生的貢獻如下:

1.         1992年,由一群心理學者、倫理學者、政界人士組成的國際「品格教育」聯盟,齊聚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愛斯本共同提出: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是現在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稱為「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2.         2006年台灣九個基金會及民間團體組成『「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更提出「現階段『品格教育』立即行動落實方案」呼籲教育當局立即行動,在學校中加強品格教育。方案中提出「自律」、「誠信」、「仁慈」、「廉恥」、「責任」、「守法」、「羞恥心」、「公德心」、「尊重別人」、「感恩心」、「幫助別人」、「公平」等12項品格核心價值作為學校及家庭品格教育實施依循的準則。

3.         柯維博士認為品格包含三個要素,第一個是誠信正直,第二是成熟,第三是富足心態。

4.         曾獲「全美最佳教師獎」並著有《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的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提供家長、教師如何教導學生品格的內容:自愛、愛別人、自重、尊重別人、守規矩、愛讀書、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著想等。

 

五、品格教育應教什麼?如何教?

(一)教什麼?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即是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全球教育諮詢會議亦宣示:「二十一世紀各國教育上的重點即是塑造積極樂觀、品格高尚的好公民。」世界許多國家已警覺到,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紛紛將「培養能對自己負責,並能尊重他人的好公民」作為教育重點。

若就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的內涵而言,可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但歸結到一個主題品格。須知品格教育不是僅指那個哲理、方法或教案而言。簡而言之,品格教育就是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

青少年學生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對象,學校則是進行品格教育的重要場所,前述美國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所提成為良好公民的: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等六大品格支柱。或者『「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所推出的「自律」、「誠信」、「仁慈」、「廉恥」、「責任」、「守法」、「羞恥心」、「公德心」、「尊重別人」、「感恩心」、「幫助別人」、「公平」等12項品格「核心價值」,均可作為學校及家庭品格教育之參考。採行者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針對不同年齡/年級使用的教材,供老師與家長參考,用以教導學生/孩童,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品格、有道德、有修養、有紀律的好公民。

(二)如何教?

美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所提新教學模式5E可供參考:

1.         榜樣(Example):老師要成為道德示範,並介紹歷史或現實中值得學習的典範。

2.         解釋(Explanation):要與學生真誠對話,解除疑惑並啟發道德認知。

3.         勸勉(Exhortation):從情感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勇氣。

4.         環境(Environment):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5.         體驗(Experience):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所貢獻。

 

六、結

經過一陣醜聞弊案與價值混亂之後,如今,品格已成為新世紀全球教育的顯學,它已成為未來人才的必備能力,實可斷言。

2003年天下雜誌11月份「品格決勝負」的專題敘述品格的內涵:誠信、負責、自律和勇氣,曾獲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等人的認同,加強了企業用人首重「品格」的認識。

高希均教授說:「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不論做什麼事,都會壞事。」 他也指出:「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他的這番話,道出了當前社會亂象之根源。

要如何解決?我們認為「品格」應不僅是「今天這一課」,尚應將它列為評選人才的要項與實施教育的重點,長遠執行,不是嗎?

 

參考資料
1.
克拉克/著,《優秀是教出來的》,雅言文化,2004/09/24.
2.
柯維著/顧淑馨譯.《與成功有約》,天下,
1995.12
3.
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天下雜誌,
2004/02
4.
曹偉彤,《人性與德性──由重現真人性到重尋德性倫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2004/11
5.
李錫津,<推展全面品德管理>,鮮活報,50
(93/7/1)
6.
李智華,<全面實施品格教育>,聖經資源中心
http:bible.fhl.net
7.
陳偉明,<言說《人性與德性》:一個處境性的反省>,C-1電子報,
2005.3.2
8.
湯恩佳博士,〈中華倫理與公民道德教育〉,
2001.8.25
9..
龍應台,<今天這一課:品格>,中國時報,2006/627

*本文发表于《品质月刊》4212(2006/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