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想法及創新
林公孚
「創新」早已成為近年來企業重要策略手段,以它為主題的書籍,也已不同的面貌,推陳出新。最近出版界推出的三本新書,包括:李德彼特(Charles Leadbeater)的《大眾思考》(We-Think),博多‧史密特的《大想法策略》以及普哈拉(C.K. Prahalad)和克理斯南(M.S. Krishnan)合著的《創新的新紀元》(The New Age of Innovation),更以創新的新面貌,應時而出。
去年底英國《經濟學人》創新專題即宣告:「大眾創新年代,已悄悄來臨!」未來,創新不再只是企業、政府、財團的專利,社會裡的每一成員,都擁有獨特創意,若能予以開發,則足以引爆創新。
IBM「2006年CEO大調查」發現,企業最有效率的創新點子,來自「生意夥伴」及「顧客」,加起來超過70%,已超過內部員工。
如今,IBM已慢慢敞開大門,將公司轉向市場化與客戶服務導向,逐漸走出象牙塔。它2006年成立GES(Global Engineering Solutions)事業群,為全球3000位研發人員及1500位設計師的創意尋找應用機會,也開放其他公司活用IBM專利,與異業共創價值。
思科公司也是企業創新的典範,該公司的合作軟體群(collaboration software group)主持人Don Procto分析思科公司的演化過程可劃分為三階段,他說:「早期我們全力關注產品的創新,過去五年,我們大部分集中在流程創新,如今我們進入一個新階段,也就是企業經營模式的創新。這是必要的一步,未來我們要進入的企業領域將比現在更遠離原來創業的根基。」,I-Prize的舉辦,正說明瞭這種趨勢。
大眾思考與創新
《大眾思考》係敘述以網路為基礎的大眾協同運作方式,如何結合業餘人士與志願專家參與,從事大眾集體創新。它不僅能免費提供所產出的商品和服務,其成果也往往優於企業成品,為傳統層級制組織為基礎的企業,帶來莫大挑戰。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它的參與者比傳統公司裡的受薪階級更快樂,因幸福來自於「共用與共同創作」之故,例如:2001年問世由大眾集體創作的「維基百科」以及有「天才集中營」之譽的Google,也開始舉辦「Google小工具設計甄試大賽」,向大眾借創意,其中台灣網友便投稿近200件,是全球參與狀況最踴躍的國家。獲選第一名的25歲軟體工程師胡智寶,創出43樣小工具,從火車時刻表、線上地圖、線上拜拜到農曆查詢等,無所不包。他为此還受邀到矽谷Google總部,提供意見給小工具的開發團隊。
這種從群眾中尋找創新力量與點子的想法,就是大眾創新(mass innovation)思維,如今漸漸普及應用在當代的企業經營與管理。
这种思维強調必須從「群眾角度」來思考,甚至連產品價值的高低,也得參考大眾的意願來決定。
以追求完美品質聞名的豐田汽車,就是善用員工力量的例子,公司鼓勵第一線的員工不斷思考、提出改善方案,僅2005年一年,日本豐田公司的員工就貢獻了54萬個改善建議,讓豐田打造出業界首屈一指的獲利率,榮登汽車業王座。
寶僑(P&G),除了在內部建立強大的研發部門外,更透過獨特的「CD(Connect & Development)策略」,與供應鏈上下游共同創新。如今,該公司超過1∕3的上市新產品,都是來自外部創意所產生,比2000年增加了15%。讓公司在過去六年裡,得以保持6%以上的營收成長率。
大想法策略
大想法策略是該書作者博多‧史密特所提出,他說:『「大想法」有幾項特質:第一,大想法是有創意的想法,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概念。第二,對整個業界而言,大想法也是一個新穎的想法。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特質:大想法為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改變人們對競爭的看法以及過去業界的習慣。』
博多指出:「心理學家常將兩種思考模式互相比對:「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以及「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聚斂性思考強調分析以達到結論,發散性思考則會納入新想法,進而產生創意。很多公司很重視聚斂性思考,強調分析,這也沒錯,但更也別忘了發散性思考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擴大想法。
「大想法」需滋生於「膽識、激情,以及毅力」領導者的心中,史密特指出:「膽識指的是敢於自外於主流。當別人說行不通時,有膽識的領導人仍然勇於嘗試,他們敢於挑戰組織裡慣常的想法。激情是領導人將自己投身於大想法的熱情,並對此感到興奮。毅力則是一種堅持。因為執行大想法時,難免遇到困難,領導人此時必需有毅力堅持下去。」
他以Google及高科技業中的蘋果電腦等為例。他認為:「蘋果的變革可以說是從1997年開始,它推出一連串的創新,先是蘋果電腦,以至最近的iPod、iPhone等,而這些計畫背後,那都是由公司高層推動大想法,並一以貫之。」
我們也親見杜拜領導者謝赫·穆罕默德的驚世表現,他運用大想法,跳脫舊思維框框,進入不斷創新寬廣領域,終於把沙漠打造成黃金城。
創新的新紀元
至於《創新的新紀元》,係從獲利的角度來看創新。書中指出:「全球性的大趨勢是產品與服務客製化。企業必須自我改造,盡可能貼近每位客戶需求。所有商品客製化,例如,汽車輪胎可按照行駛里程數定價、網路教學系統讓學生自由選擇課程及上課時間。」
書中並舉了相當多的例案,諸如:位在班加羅爾的外包公司,如何追蹤客戶講電話的聲波,瞭解客戶情緒反應;快遞公司UPS如何計劃運送路線,避免交通堵塞及壞天氣…等。
破壞性創新理論
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市場,創新理論大師、哈佛商學院克理斯汀生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破壞性創新理論(Disruptive Innovation),他列舉:「曾經稱霸一時的電報巨擘西方聯合公司,被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貝爾公司打敗;邦諾書店不敵亞馬遜;維基百科取代大英百科。這些大企業不管有沒有面臨新創企業威脅,都積極產品創新、追求績效,但仍免不了垮臺的命運。為什麼?」
克理斯汀生認為:「企業追求產品創新、績效,反而作繭自縛。因為企業向上提升的同時,也將自己綁住,限制自己無法追逐潛在市場;尋找潛在市場往往不能只往前看,也要往後、往左右尋找。也就是說,一味追求創新,可能掉入創新的陷阱。」
他指出:「要談創新,絕對不能只談產品創新,更重要的是”思維創新”。一味追求產品創新,反而與創新的本質愈行愈遠。」
若不是從思想、觀念層次徹底創新,把令「顧客滿意」的信念,長褂心頭,建立基本的服務態度以及服務文化,既要不斷滿足前端顧客,也要照顧到潛在顧客,才是正確的行事之道。
創新趨勢之特徵
從上述創新有關的著作及 張亞勤 博士關點看來,創新早已形成一種趨勢,它具有如下的幾個特徵:
1. 多元化: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它還包括:知識、觀念、過程、工具/方法、技術、行銷方式、策略、制度、組織、事業、服務、領導結構、經營模式、績效評鑑方法…等各個價值創新領域。一個成功的組織,不但要從是各式各樣的創新,還要運用管理的手段,將各種創新予以整合,形成一個集成的、聯合的、多維的創新,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2. 週期越來越短:從過去的四大發明到蒸汽機、電報、電話、無線電可能幾十年。現在網際網路、移動技術、PC…等,日新月異,生命週期越來越短。
3. 全球化:核心的技術與人才的標準,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關係,跨越了國界,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4. 大眾化:結合業餘人士與志願專家參與,從事大眾集體創新。
結語
綜言之,創新是企業經營與組織發展的必備手段,它的運用範圍,遍及企業組織的各個層面,它是一種競爭致勝所不可或缺的軟的實力,包括基本的服務態度以及服務文化,以及數位化加智慧化的軟體。有意追求卓越者,切不可等閒視之。
參考資料
1. 粟四維,<思維創新才是王道>,經濟日報》2008/07/18
2. 經濟學人/陳智菁譯<不景氣的救星,「創新+大眾思考」>,Web Only 2008/07:
3. 陳修賢,<“大想法策略”越洋專訪博多‧史密特>,哈佛商業評論,2008年8月號
4. 高宜凡,<誰最創新>,遠見,2008/01/08
5. 張亞勤,<創新的新紀元>,2008/04/17
6. 博多‧史密特,《大想法策略》,天下,2008
7. 鄒景平,<思科公司的企業2.0實驗案例>,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29 Jul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