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林公孚

一、道德倫理的失落

近年來,「品德」、「誠信」已成為眾所關心的名詞,它源於企業「誠信」發生問題,財務報表不實、內線交易、淘空資金等案例層出不窮,造成投資人蒙受巨大的損失。

近者如中國三鹿毒奶事件、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事件,受害之廣,波及全球。遠者如美國恩隆(Enron)、美國會計顧問公司安達信(Andersen)、世界通訊(WorldCom)日本雪印乳品、我國的台鳳與中興銀行、力霸集團與中華商銀、新瑞都、博達等案,無不使企業與投資人受到重創。

又如我們在社會新聞中常見的、黑心床墊、黑心豬肉、黑心鴨蛋、黑心蔬菜、黑心水果、黑心香腸、黑心藥材、黑心玩具、腳尾飯新聞等等,充斥媒體版面。這種種現象,我們可以斷言,這都是人類的道德倫理失落淪亡所造成的惡果

   人類道德倫理的淪喪敗壞,會隨工商發展而加劇,它係屬全球性的重大問題。依據《真誠領導》書中資料顯示:「美國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全美各界無論政治、經濟到社會都發生了倫理問題,進入所謂的「道德死巷」(Moral Impasse) , 政治上充滿說謊、欺詐;企業界生產各種偽劣不安全的產品;金融界弊案亦層出不窮凡此,無不對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這些話豈不是彷彿今日台灣的寫照?在此情況下,美國柏克萊大學賽門(David R.Simon)教授出版了首部充滿批判與反省的著作「精英偏差」(elite deviance),書中明白指出:美國政企菁英在權利和利潤邏輯的引導下,已成為"高度不道德"的一群」,這種對政企菁英的描述,在台灣也同樣地適用。因此,他強烈主張美國必須進行菁英階層的外在制衡與內在轉換,試圖運用法律與道德力量,來矯正這種偏差。

 

二、道德倫理的失落起於高層

一般享有大權的領導者,常操縱功過的解釋權,將行事過失歸罪下屬,能反躬自省,歸罪自己者,並不多。品質大師朱蘭曾就這種現象,明白指出:「超過85%與品質相關的大部分問題可歸咎於管理政策與行動」,管理政策與行動,屬高階管理之責,是無庸質疑的。我國有亞聖之稱的孟子曾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清代名儒曾國籓有言:「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這裡所謂的「君」、「一二人」,指的都是居上位管理者的道德影響力。而陳水扁家族借總統的威權,藐視道德的行徑,嚴重破壞社會善良風俗,則是當前看得見的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2年的民調顯示:7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執行長比一般人更缺乏誠實與道德」。根據《歐洲華爾街日報》調查發現,歐洲人僅有21%認為公司領導人誠實。時代華納/CNN在2002年夏天所做的民調顯示7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執行長比一般人更缺乏誠實與道德」。在大型企業執行長平均道德與倫理水準評價的調查中,72%的人勾選「平平」或「差勁」。這些民調數字,不也證明了居上位管理者的「缺乏誠實與道德」,妨礙了社會正義的發展?

 

三、我國的倫理學發展

談到我國的道德倫理,可追溯自古代黃帝紀元開始,當時有制度的社會組織已逐漸形成,尚書舜典記載「舜使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司徒係掌管理教之官,五教就是五倫。孟子滕文公上篇問為國云:「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指的是教學子明白五種倫常的道理。

我們可以想見,經周朝周公制禮作樂後,有秩序、守法紀的社會必已形成。但是人心是無常的,到了孔子(551BC—479BC)所處東周時代的社會,卻出現「禮壞樂崩」的現象,他想力挽狂瀾,故而悽悽惶惶遊走列國,圖以為本的倫理思想,讓 國 君們注重教育,重建禮義社會。孔子講仁,而仁則牽涉到二人之間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原理與道德規範。孔子的忠恕從盡己之謂忠,到推己及人之謂恕,不外乎是在說,居心要能中正不偏,還要能同情理解他人之心情。我們可視孔子為樹立倫理思想理論架構的先驅者。孟子也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等的人倫教育,作明確的詮釋。他用「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幾句簡單的話表示其關係。

迨政府遷台以後, 李國鼎 先生為抑制經濟高度成長所引發的違反社會正義現象,提倡在五倫之外,增加群我關係一倫,以因應日趨複雜的工商企業社會,稱之為第六倫。他認為前五倫表示個人與特定對象之關係,第六倫則表示個人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關係。前者屬於私德的範圍,講的是長幼尊卑的關係禮法;後者屬於公德的範圍,講的是職業道德,或遵守行為準則的修養。

 

四、西方倫理學的發展

在西方,小孔子八十一歲的希臘倫理家蘇格拉底(470BC --399 BC),也許是面臨與當時孔子相似的社會環境,當年他也正探索如何運用道德,以作為支撐當時社會生活的規範。

用認真與分析的概念從事倫理的正式研究,開始於早期希臘人,其後羅馬人跟進。重要的希臘道德(倫理)家包括蘇格拉底(June 4, c.470 May 7, 399 BC)、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一些智者們(Sophists)開發了道德自然主義。道德的研究由伊比鳩魯,伊比鳩魯派門徒運動進一步開發。雖然如此,並沒有發展出正式與分析的意識。

柏拉圖(428BC—348BC)致力於建立以理念為內容的絕對世界,將倫理學等結合在一起,以利於糾正當時道德上的紊亂。在其《理想國》一書中提出何謂善?」的問題,自己並沒有完整答案,但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384BC—322BC)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善不是我們知性上定義的東西,而是由美德實踐得來的」。

在歐洲,哲學的正式研究停滯了直到猶太 籍 醫師哲學家麥姆奈德斯(Maimonides11351204)時代,托瑪斯 阿圭那(1124—1274,Thomas Aquinas)等學者在道德自然律natural law):係指人類所共有的權利或正義體系」,"神授律"divine law)係指:「神聖智慧的理性法則」,以此二者之間為基礎的辯論,增加了它的重要性。康德(Kant1724-1804)曾針對當時習以為常的組織內部竊取公物的不良行為,制訂康德原則,稱為自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當你願意某種格律成為普遍法則時,才能依此行事」。由此逐漸發展出正式與分析的見解,對後續企業常用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與「企業倫理守則」的發展,必有一定的影響。

 

五、企業社會責任之發展

早期企業社會責任觀念的認知,多數集中在員工權益與內部管理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的發展,隨工、商、金融業的進步,而更加快其發展的腳步。

依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看法,可劃分為如下三時期:

1.         1950年代後期:消費者勢力開始興起,成為一股力量而影響公司行為;

2.         1970年代早期:環保意識與單一議題施壓團體也相繼出現;

3.         1980年代開始:全球政治經濟劇烈變動,加上西方政治自由論者的價值提昇,以及共產主義和其他集體意識型態的衰微,此時社會責任的議題又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新的政治傾向,促使西方社會裡的政府和企業重新徹底思考各自的責任,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其政治思潮的主要觀念是減輕政府的責任,特別是減少由政府出資的社會福利成本和文化責任,而給予個人與企業更多的責任。

 

六、企業社會責任之意涵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RS,這項重要觀念,發韌於十九世紀企業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意指以公平(fairness)、正直(integrity)尊重個人(respect for persons)原則經營事業」。經營者已無法迴避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也沒有那位經營者能不考慮企業社會的責任問題。

參考永續發展協會的定義,略為修訂廣義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承諾遵守道德與法律規範,善盡義務,並為社會福祉做出貢獻。」,「歐、美大城市裡的許多公共建築和機構,多由前一世紀的企業領導人所捐贈的。例如卡內基(Andrew Carnegie)、范李爾(Bernard van Leer)、榮特瑞(Joseph Rowntree),和許多名聲較不響亮的有錢人,皆成立基金會從事慈善活動。他們將這些舉動視為公民的義務和社會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當代的企業家如;透納(Ted Turner)、比爾‧蓋茲(Bill Gates),印度的塔塔公司(Tata)等,仍延續這項傳統並發揚光大」

我們亦可進一步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包括:員工及其家庭、股東、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其中有幾項重點,包括:人權、員工權益、環保、社區參與、供應商關係、監督、利害相關者的權利等,均是善盡社會責任的具體工作。

我們相信,一個願意負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必能為自己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也能獲得企業內外部顧客的尊敬與支持,對企業所建立的「永續經營」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

 

七、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對企業的影響

企業社會責任重要性日漸提高,來自企業界以外的力量,諸如:學術界、消費者保護組織等,主導該議題的討論,導致人們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議題的興趣日益增加,驅使國際標準組織,產生一些規範標準,諸如: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標準、SA8000社會責任標準、OHSAS 18001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標準、以及食品相關企業系統HACCP標準等,形成企業的社會規範,直接影響了企業行為。依據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網址所示「企業社會責任」資料指出:這些影響表現在社會正義與環境議題的非難上,嚴重挑戰企業聲譽,也已導致影響企業運作的後果,舉例如下:

消費者的杯葛。

影響固定資產,如農地及建築之獲得。

無法吸引優秀員工,或失去員工支持。

為補救過去錯誤,造成額外支出。

管理階層的注意力被移轉或分散,無法全心致力核心能力發展的活動。

增加營運上的限制,如新的法規要求。

籌措資金及投保困難度增加。

    企業發展過程(生命週期)困難重重(供給鏈中下游消費者,上游廠商)

一般大眾認為企業漠視當前的社會價值而對它們施壓,這些壓力顯示社會對企業和政府的期望已有所改變。這種現象的產生來自世界的快速變化,全球通訊無遠弗屆,既有的權威和社會架構受到挑戰,因此不確定感及恐懼、疑慮在舊有體制的漏洞中迅速竄升。

 

八、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化

    如何將企業社會責任的作法予以具體化,使企業經營者有所遵循,參考蘇義雄教授的資料佐以己意,將它分為下列幾方面進行:

1.         產品製造方面:產品責任、產品安全、產品品質等。

2.         行銷方面:誠實的廣告。

3.         環保、安全方面:符合ISO14001 OHSAS 18001OHSAS 18001的要求。

4.         員工成長方面:具體的教育訓練、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福利、平等錄用與升遷機會,符合SA8000的要求等。

5.         供應商關係方面:伙伴關係,謀求雙贏。

6.         監督方面:內部品質稽核,外部政府與媒體監督。

7.         社區發展方面:諸如贊助教育與藝文活動、關懷弱勢團體、及協助社區發展等。

 

九、如何引進企業社會責任作法

作為企業經營者的一份子,如何引進企業社會責任作法,使企業能永續經營,應是他們所關心的課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許多CSR 專家建議最好先加入一個或一個以上致力於CSR的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的全球性協定(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或全球性報告的計畫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全球性協定的運作階段啟動於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在2000 726 日。如今已有從世界各地區成千上萬的公司,國際勞工與民間社團組織參與全球性協定,致力於提高在人權區域、勞工、環境和反腐敗等十項普遍原則。

除了加入聯合國的全球性協定與全球性報告的計畫組織外, CSR專家有也作如下的建議::

·        與利害相關者(有時是非政府組織)對話。

·        調整獎勵制度反應公司對CSR的承諾

·        收集、維護的和出版與CSR 有關的資料。

  • 有高階領導團隊與理事會成員持續地定期從事CSR風險和評估的過程。
  • 建立匿名報告與的和揭發弊端政策作業辦法。

·  教育員工與管理者關於CSR 政策和公司對CSR的承諾。

·  有高階領導團隊溝通CSR 優先性並以他們自己的行為作榜樣標竿。

最近對最佳實務當中之一的推薦造成創造性的慈善事業。由在Wharton 托馬斯・董費(Thomas Dunfee),國際勞工組織尼古拉・羅高福司基(Nikolai Rogovsky)和在密西根大學執教的大衛・西斯(David Hess)研究說明了公司如何能由致力於"公司社會新行動"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能提高慈善的影響。

公司社會新行動藉由連接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以影響核心能力作用方式,與傳統慈善事業不同。例如;在回應最近亞洲海嘯災難,UPS,物流公司同意從世界各地免費運送緊急救濟物品。強生公司分發醫療物資給受影響的區域,並且配藥巨人Novartis GlaxoSmithKline 貢獻了抗生素,成人營養補充和嬰兒奶粉。

 

十、結語

  企業以人為本,企業發生問題,大多是由於未按照企業倫理行事,違背了道德要求、法律規範、與社會規範 (social norm)所致。

矯治之道,可從放開胸襟,接受法鼓山推動的「心倫理」運動,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等六倫,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為人處事,皆以倫理為念。

我們要期勉企業經營者們,欲求永續經營,切勿投機取巧、心存僥倖。要以不違背道德與倫理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嚴格自律,依「人們共同認可及遵守的行為標準」行事,做到「尊重自已,尊重他人,堅守價值觀,絕不用誠信、正直交換金錢、權力或名望。更進一步善盡社會責任,為自己和利害相關者、為企業、為社會,而做出最佳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Thomas Donaldson Quality Ethics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London, England 2005

2.         James S. Bowman, Dennis L. Wittmer. The unfashionable Drucker: ethical and quality chic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 Bradford : 2000.Vol.6, Iss. pg. 13

3.         http://www.bcsd.org.tw/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4.         法蘭克—容根‧李克特、馬家敏 全面企業品德管理天下 2004

5.         湯恩佳博士<中華倫理與公民道德教育> 2001825

6.         高希均  鼓吹「企業社會責任」>  遠見  2005.6

7.         WBCSD  企業社會責任滿足變遷中的期望》,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2001

8.         蘇義雄, 企業社會責任>,http://www.scsq.org.tw/qkg/, 2005-05

9.         比爾喬治著 陳景蔚等譯  真誠領導   天下  2004

10.     張漢宜 CEO,別聽分析師的! e天下雜誌  2004.7

11.     馮仁厚  從金剛經看企業經營()--固守根本,膽大包天()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 24 Jun 2005 

12.     石滋宜社會責任VS.企業利益>--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 2002/05/02

13.     劉憶如,<劉憶如看天下:美國金融風暴的救與不救>,中國時報,2008/09/18

 

*本文發表於品質月刊2005/09  2008/09/29修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