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界?
佛教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是處於生死輪回中的、迷妄有情的眾生生存場所,故三界又稱為苦海。由於在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
1. 欲界
欲界眾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種強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六種,稱為“六道”。地獄、餓鬼和畜生稱為三惡道;人、阿修羅和天稱為三善道;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回。
要想升到三界的欲界天道中,就要持五戒,修十善,還要加上佈施,就是把自己擁有的錢財、知道的佛法、掌握的技術以及自己具有的能力施捨給別人。
2. 色界
色界位於欲界之上,此界諸天眾生,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有物質的身體。由於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而來,依各自修習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和四禪天。
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習四禪定,一個人禪定境界的高低,決定了他將來升到色界天的層次的高低。
3. 無色界
無色界,無色的眾生不但沒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且連物質的身體也沒有了。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得到的是自由狀態。在無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淺而分為四種差別,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要想升到三界的無色界,要修習四種空定,超越色界和無色界的修習是四禪八定。
來源《佛教百科》
※註:.四禪八定及四空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稱之為八定,這是三界中的色界與無色界所有的禪定,尚未出離三界,亦有生死輪迴,僅是禪定所維繫,禪定若盡,則隨業又漂流投生他道,此四禪的境界,固然遠此前面世間禪來得殊勝,勝過百千萬倍之禪悅,但尚未究竟,亦非佛門弟子所依所歸之處。
l 初禪的境界,有三天: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二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l 二禪的境界,有三天: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l 三禪的境界,有三天: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
l 四禪的境界,有九天: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九天。
根據大涅槃經所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至於四空定,又名四無色定,分別如下:
l 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
l 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
l 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
l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粗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如癡如醉,無所愛樂清淨無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