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的人有福了
林公孚
謙虛有多重要嗎?為什麼謙遜的人有福?《菜根譚》「即使有蓋世的豐功偉績,也承受不了一個“矜”字所引發的相反效果抵消,一居功自傲便可能前功盡棄。」
耶蘇在山中聖訓的開始,也將謙虛列為榜首,提醒門徒以及追隨者們,謙虛對於一個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重要!
謙虛的人不會自以為是,因為真相難明,誠如《金剛經》所說:「凡有所相,皆屬虛妄」相就是現象,一切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是種種條件因緣和合而生,體性本空,虛妄不實。
因此做人要謙虛,評斷是非,不可自以為是。
不可自以為是
不可自以為是的觀念,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角色扮演的情況。不要以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地位和角色,就該獲得他人的認同。譬如,你是父母親,自以為孩子就該以尊敬父母親之禮對待你;你是組織中的大老,組織成員就要以大老之禮對待你。假如你這麼想,就會落入自以為是的陷阱。
因為人們看你,除了你的地位的角色之外,還要看你的表現。你做了什麼,比你是什麼更為重要。假若你所做所為,與所處的地位角色相反,得不到應有的尊敬,也是極為自然的事。
春秋時代後期的齊景公曾向孔子問政事。孔子恭敬地回答說:“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景公說:“說得好啊!如果確實君不是君,臣不是臣,父不是父,子不是子,即使有了糧食,我能吃得著它嗎?”
【啟示】
不要老是責怪別人,要常常自我反省,我所做所為符合他人對我的期待嗎?即使是組織中的基層員工,家庭裏的孩子,也要作相同的自我反省。
《公孫醜上》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也就是《論語·衛靈公》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從治理國家事務說來,是用正己來正人。因為《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都是一樣的。
當然我們也會遇到只知道抗議的員工,或不知感恩的孩子。那該怎麼辦?當然這使相當難喬的事,這時候就該用「雙贏」、「公正」、「公平」的觀念為基礎,和他們溝通。
事實真相難以察覺
為什麼許多人會執著於自己的主見?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經驗,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象就是真象。我們把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坐作為衡量事物的框架和標準,合於我們知見的,就是對的,不合於我們知見的,就是不對的。
由於每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各不相同,自然形成判定事物標準的不同,於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紛爭永遠不會停息。
孔子在陳國時斷了糧食,有一回大弟子顏回向農家討到一些米,在郊外空地埋鍋造飯,飯熟後顏回替老師先盛一碗飯,準備送到孔子面前,但是孔子發現他的學生居然先抓一點飯放了自己嘴裏。當孔子接到飯時,忍不住地問:「送給老師吃的飯,弟子自己先嘗一口,是合乎禮嗎?」顏回連忙回道:「不合啊老師,弟子剛才因為看到飯上沾到一些灰,丟了又覺可惜,所以決定放到自己嘴裏。」
孔子不禁感嘆,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居然不是真相,因而說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的話。這句話顯示孔子的觀人術,「視其所以」是看他已經做了什麼事,「觀其所由」是深入觀看他為何做此事,「察其所安」是審察他所達到的目的。倘若我們能做到這點,事實真相就會被攤在陽光下。
佛經裏有瞎子摸象的故事如下: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個國王,名叫鏡面。有一天,他對大臣說:「你們去找一些國內眼瞎的人,集中到宮門外。」大臣們依命而行,向鏡面王說:「現在,已把盲人們帶來了。」國王說:「讓他們去看看大象。」大臣又按照國王的命令,把盲人引到飼養大象的地方,拉著盲人,讓他們摸象。
盲人中有的摸著象腿,有的摸著象尾巴,有的摸著象肚子,有的摸著象肋部,有的摸象耳朵,有的摸象頭,有的摸象牙,有的摸象鼻子。
摸象腿的人說像裝漆的木筒,摸象尾巴梢的人說像掃把,模象肚子的人說像鼓,摸象肋部的人說像墻壁,摸象耳朵的人說像簸箕,摸象頭的人說像一塊大鬥,摸象牙的人說像牛角,摸象鼻子的人說象如同一條粗繩子。
這些盲人在大象房子裏,為自己的知見爭論不休,堅持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別人的不是對。他們一味堅持己見,自以為是。在明眼人鏡面王看來,不過是瞎子摸象而已!
【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