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有品質的方法
教育部近年來啟動「台灣有品運動」,希望將「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三品觀念推廣到校園,成為各級教育的核心價值,並藉由推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四項主軸計畫,來追求「品德」、「品質」、「品味」的核心價值,充實教育的內涵,使台灣成為現代公民社會。此舉立意甚佳,倘若沒有制度與方法相隨,恐怕終會落空。試舉二例如下:
1. 立法院議事品質
記不記得綠委曾用暴力霸佔主席台來癱瘓美牛案的討論,各種戲碼曾經持續不斷上演,老百姓早已看膩,但表演者依然樂此不疲。
對此現象,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認為:台灣社會要有品,先從立委們做起!該聯盟針對教育部的「有品運動」,對立法委員作檢驗,結果卻出乎意料「應為台灣人民表率的立法委員,普遍卻被認為缺乏品德、沒有品質及品味普通。」
2. 學校的大掃除
做事有品質學校的表現如何?台南科技大學李政達講師曾投書聯合報指出:他在台科大擔任導師多年,每學期學校通常會在大型慶典(如畢業典禮、校慶)之前,舉辦一次全校清潔競賽。雖設有優勝獎金,但學生參賽意願不高,但不得不到,因為導師或幹部會點名。
他以親身經歷大掃除為例,他到教室,發現只有衛生股長等少數人在工作,其餘的人空手站在一旁,等著點名。問他們為何不做?幾乎都答:「借不到清潔工具。」但他曾特別交代,所有打掃的人,均須自備工具,否則視同未到。
經他提醒後,奇怪的事發生了。擦窗戶、擦桌子、拖地板的人各自為政,做完被分派的工作急著要走。擦天花板、燈座、吊扇的人卻輪到最後才做;待他們做完了,桌子、地板又都是灰塵、汙垢、腳印。做了,等於沒做!
他試圖用親身事例說明許多人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彼此關懷的心。
上述做事沒品質的二例,實源於主事者沒有管理概念,不知運用制度與方法,把事做好之故。
若肯動腦筋,若肯虛心請教高明,當然會知道「品質看得見,過程是關鍵!」這句話的含意,做事那有不成之理?茲代擬對策如下:
對策一:立法院議事品質
院長是立法院最高領導者,是議事品質的當責(Accountablity)者,要積極有所作為,重新檢討議事規範,建立有效議事運作準則,違反規則者,須啟動警察權,來維持議事的順利進行,用以消除外界不作為的批評,徹底消除無謂的內耗,讓政府有力量因應嚴峻的經濟挑戰。
對策二:學校的大掃除
導師是大掃除成敗的當責者,既然發現問題,就要防止它再度發生,可藉此機會規劃清掃教室作業流程,擬訂「清掃教室作業程序書」,指派衛生股長為過程負責人,如此才是解決問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