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材施教的故事
教育工作者應了解,人的根器不同,背景學養各異,施教時應針對個別差異,進行教學活動,孔子最擅長此道。《論語先進第十一》篇中有這麼一段:
子路問:聞斯行諸?(若聞有周窮救乏事,便得行之可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復以孔子面對不同弟子的發問,給予不同的解答為例:
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問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也不同。例如樊遲問仁於孔子至少有三次,三次的回答皆不同:「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愛人」。
就此一端,足以顯現孔子的智慧餘萬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