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中豪傑董明珠
【園丁按】
董明珠這個名字進入我的腦海,起因於她和雷軍在2013年第14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現場,彼此一句開玩笑話,而立下了5年10億賭約。賭約內容為,在5年內(2013年至2018年)對比2家企業的營業額,如果在5年之後雷軍小米總營收超過格力,董明珠即輸,要給雷軍10億元,反之亦然,此舉展現出她的豪氣。
最近看到〈董明珠:沒有人才,一切歸零;沒有道德,人才歸零〉的報導文,讓興起認識董明珠的興趣。
1. 認識董明珠
董明珠(1954年8月-12日),江蘇南京人,中國大陸企業家。她先後畢業於安徽蕪湖幹部教育學院統計學專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2008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研究生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1975年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董明珠的丈夫在兒子2歲時病逝,這一事件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1990年,她孤身一人來到了珠海並且加入格力,成為業務員;當時格力被稱作“海利”,是一家投產不久、年產能約2萬台的國營空調廠,沒有核心技術,只能做空調組裝。董明珠在格力工作期間基本沒有休過年假。
2. 展現銷售長才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占整個公司的1/8。隨後,被 調往幾乎沒有一絲市場裂縫的南京,並簽下了一張200萬元的空調單子,一年內,個人銷售額上躥至3650萬元。
1994年,格力內部卻出現了一次嚴重危機,部分骨幹業務員突然“集體辭職”,董明珠經受住了誘惑,堅持留在格力,被全票推選為公司銷售經理。經歷了很多改革。一年之後,銷售收入增長了7 倍,達到28 億。
1996年,空調業涼夏血戰,已升為銷售經理的董明珠寧可讓出市場也不降價,她帶領23名行銷業務員奮力迎戰國內一些廠家成百上千人的行銷隊伍。8月31日,她宣佈拿出1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促使該年格力銷售增長17%,首次超過春蘭。
2001年,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的總經理。2007年,出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2年5月,格力電器創始人朱江洪因年齡原因退休,卸任格力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和總裁職位,由董明珠接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 董明珠在任內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步的改革,格力電器也迅速成為全球一流的空調製冷公司。從那之後,格力連續10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
3. 董明珠的人才觀
董明珠掌管的格力,員工最多時超過了10萬。她是如何讓眾多的員工聽從她的號召?
她說,沒有人才,一切歸零。那麼在她的眼中,怎樣的人算是人才?
(1)什麼樣的人算人才?
要想知道什麼是人才,你先問自己是人才嗎?如果你不是人才,你絕對招不來人才,因為你的思想沒有認清什麼叫人才。
我們往往把人才定義在技術領域裡面,但是一個企業的人才,絕對不局限於技術領域。只有當企業的每一個崗位裡面都有人才時,這個企業才真正算是擁有人才的企業。
掃地的算不算人才?很多人可能覺得不是,但是在我的眼裡,他是。
所有人到格力參觀完以後,都會說格力的管理很厲害,走了整個公司一百萬平方的地方,沒找到一個煙頭,看不到一粒灰塵。
這個時候,你認為這個掃地的是不是人才呢?當然是!
以前我們招來了一個清華的博士後,當時全國這個專業畢業的博士後只有兩個。這個人給我帶來了什麼?
我們跟他說你懂技術,能不能從成本上給我們做研發。因為我們有材料的虧損,所以他來了之後我們就希望能有突破。
結果他做了一款叫小蜜蜂的空調,這個空調在使用的時候不知道是開了還是關了。這是按照偷工減料的思維去做的。雖然給我們降低了大概40塊錢的成本,但是我們覺得這40塊錢的成本寧可不降。所以,這樣的人才我不認同。
我們通常有一個誤區,認為無論什麼崗位,員工學歷越高越好。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各懷其才,關鍵是如何使用。不同的崗位元需要不同的員工,每個人都可以是必不可少的人才。
以我為例,剛進格力時,沒有賣空調的經驗,但有吃苦精神,有鑽研市場的衝勁,經過一段磨煉摔打後,很快便打開了市場。反過來,如果我當初從事技術或財務工作,雖然也不會幹得太差,但絕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
每個人都是人才,關鍵是企業能否給他提供一個人盡其才的崗位。
而且,我認為對人才的評判,不能以資格是否老來決定他能不能當領導。而是應該取決於這個人有沒有挑戰精神,有沒有勤奮的精神,有沒有奉獻的精神。如果有,就給你機會,就給你平臺。
我現在用了一個82年出生的大學生,他進了格力以後,非常勤奮,敢於挑戰。所以現在格力有一個很核心的部分就是他在掌管,而且他還不是一本大學畢業的。
另外,對於人才,道德是第一位。人才要忠誠自己的崗位,如果沒有道德,他就不是人才。儘管你懂技術,但我認為,你依然不是人才。
個人不愛企業,或者他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對於企業來說他就不是人才。
沒有人品的人才不能用。
格力有一個技術人員,每天都有人請客吃飯。很多人到我們這裡都說原來格力是這樣的,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竟然天天有人請吃飯,他的工作精力沒有用到技術上。
而我們的產品能不能用,是技術系統說了算。這樣一來。我們的技術系統不是以產品標準來設定你符不符合要求的,而是給了我多少好處來設定。
所以我當初堅決把他開掉。我對他說,你這樣做,別人會怎麼看我們格力,會說格力不注重人才,這樣影響多壞? 我認為這種人不是人才。
(2)人才從哪裡來?
技術怎麼來?要靠人才。人才在哪裡?就在自己的企業裡。我們過去講,技術可以買別人的,或者合資的,但在當下要重新定位和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的是自主創新。 那麼,我們對於人才培養的概念是什麼?就是堅持自主培養人才。
以前很企業自稱我擁有多好外國人才,好像有外國人才這個企業就好,但是,我就是要打破這個觀念,告訴你,應該是我們擁有多少自己的人才。格力沒有一個外來高薪聘請的人才。
我們中國有巨大的人才庫,關鍵是我們怎樣培養,有很多的年輕人可以成為技術開發的核心人群。企業家的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培養人才。我們每年招一兩千個應屆大學生,我們來培養他,有的培養了十年,這一兩千個大學生優秀的、認同企業文化的人,他們就會留下。
現在我們格力的人才隊伍,平均年齡沒有超過三十歲,但是有幾千專利是我們發明的。雖然我們沒有被評上專家級別的人,但是他們創造了所謂專家沒有的技術,這就是我們的競爭力。 而且我們還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人才培養平臺,技術不斷升級,一直是行業領導者。
比如,格力的光伏空調,這個產品擁有世界上最領先的技術,但它的開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8歲,這就是中國人才! 所以,我們為自己感到驕傲!
(3)人才被挖怎麼辦?
當然,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格力也遇到了很多很多沒有辦法克服的難題,比如“挖人”的問題。 我們培養了人才之後,別人來挖我們的人,甚至在我們門口組團來挖。格力有上萬人的研發隊伍、9個研究院,60多個研究所,我們在不斷創造領先技術的同時,也愈發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遇到“挖人”的,怎麼辦呢?有人就說,“董明珠,你漲工資。”
我說,你錯了,如果這個人是為了錢,你怎麼加薪,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如果有人要離開格力,我會說,請走。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宣導價值追求。我們要讓每個員工明白,他們在工作上的奉獻與企業、國家是連在一起的,過分追求名利和金錢的人離開反倒是件好事。
而且,時代在進步,你今天擁有技術不代表明天也能引領,所以我們不斷創新新技術。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被挖走的人帶的是舊技術,我們還不斷創新,這個時代人才是大把的,關鍵要有好平臺,沒有好平臺人才也可能不是人才。 其實,從長遠觀點看,挖人也沒有太大用處。
第一,挖來的人不會長久。一個人能被你挖來,就能被別人挖走,除非企業滿足他的一切要求,而這在事實上是辦不到的。
第二,挖來的人很難融入企業。成熟的企業往往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自己的風格。中國空調廠家在技術上、業務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要長期發展,就要有一大批熟悉企業、對企業有感情的員工。合格的員工不只是技術上合格,還要求思想感情的合格,這樣的人靠挖是挖不來的。
第三,挖來的人渙散隊伍。自己培養的人才對企業有感情,員工也信服。有的企業好不容易挖來一個行銷人才,“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上怕飛了”,即使操作違規,炒機,虛報工程機數量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這個人後來會殃及整個網路,甚至毀掉整個銷售隊伍。
我們有一個規定,只要是從同行業企業出來的,無論你多能幹,原則上不收留。
而事實上,從格力走出去的人沒有見到一個成功的。
4.她對管理的看法
她說「管理管理人,就要得罪人」 1995年,我們遇到了最大的困境——整個行銷隊伍集體離開。當時公司叫我回來當部長。我本來不情願,一是得罪人,二是收入少。
但是我反過來又想,如果企業沒有了,我還能做銷售嗎?所以我決定回來。當時格力內部沒有規章制度,也沒有行為標準,她看到問題,立即出手解決:
(1)腐敗問題非常嚴重
首先,格力的最高領導,他從廣西帶來的人自以為有後臺,為所欲為。給其他人慢慢造成了一個氛圍,覺得這些人不能得罪。當所有人都是察言觀色地辦事,這個企業還會有希望嗎?
其次,有人說一講到格力電器,只有兩個字——太黑。比如招聘,一個普通工人都要500塊錢才能進來;還有搬運工,旺季時,誰給我一箱水就給誰先上貨,最後發展到誰給錢就先給誰上貨。不同層面都有腐敗,企業的品牌形象怎麼可能好嗎?
(2)日常工作懶散
那時,企業淡旺季特別明顯,淡季時,員工就坐在辦公室喝茶、聊天、吃零食,沒有任何壓力。我認為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壓力才活得有意義,在挑戰之後獲得的成功才有價值。 所以,我做了兩件事:
A.成立紀檢辦。
把每個崗位的標準掛在牆上,員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標準檢討你的行為。比如上班不准吃零食,剛開始大家覺得董姐只是說說而已。
有一天他們正在吃的時候被我發現,一人罰款50元,帶零食來的那個人罰100。那時後勤人員最高工資也就800塊錢。但下班後,我私下給了他100元,不過我跟他聲明,不是你罰的錢,是我給你的錢,因為你家裡困難,不忍心再雪上加霜。
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對小事不重視,等到出大問題時再想解決就難上加難。
B.與“關係”作鬥爭
我們總經理從廣西帶來一個人,開票的。所謂“縣官不如現管”,沒人敢得罪。但我查帳發現了重大問題。
一個經銷商拿了500萬的貨,但1年以後才交錢,這意味著我們對他有特殊政策。所以我立了一個規矩,財務通知發貨,你才能開單。
我認為作為領導幹部帶來的人,應該比別人的要求高一倍。有一天他被我逮到有一個經銷商沒給錢,他把貨給發了,而另外一家有錢在帳上,沒有發貨。我不管他如何解釋,罰款100,全公司通報,工資降一級。
第二天老闆就找我,說不應該降他工資。但我跟他講,我要是權力夠大,就開除他了。不是我跟你過不不去,是他和你過不去,我維護企業的利益,就是維護你的利益。
你要不就免我職,我大不了還做銷售。而作為老闆,他會嗎?他免了我,就是免了整個公司的信心。
所以無欲則剛,你叫我幹,我就把事情幹好,把權力用足、用透、用好。有人說我比較好鬥,確實。但不跟這些行為鬥,我回來做部長還有什麼意義?所以應該說我是老闆最好的打手。
C. 嚴於律己
她說「要管別人,先管好自己人。現在,我完全可以介紹親戚到格力工作,或者用熟人來做上游配套,企業內部不會有人說我什麼,但是這種行為會為企業的文化建設帶來隱患,可能導致產品,乃至整個企業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在1995年5月份,天氣正熱的時候,武漢的一個央企老總,他告訴我哥哥只要幫他拿100萬的空調,就給兩三萬塊錢。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會找到我哥哥的,然後我哥哥很高興,因為發財機會來了,所以就打電話跟我說,希望能到我這來拿空調。
從經濟來說,我們企業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因為賣給誰都是一個價,而且賣給他,經銷商也賺錢,我的哥哥也能得錢,是三贏的局面。
但是,我這樣做了以後,所有我的下級,我的下屬,我們的經銷商,都會用另外一個思維來看:
(A)我的員工會想:你當部長都可以做,我們也給我們關係好的經銷商,大家合夥,大家都發財,可能會形成這樣一個效應。
(B)經銷商會想:到格力只要找關係就行了,它就沒有制度了,變成了一個關係學。
(C)我要是這樣做了以後,我怎麼再去讓我的員工遵守紀律。可能最終是所有的商家,無論是他用什麼樣的手段,拿到你的貨,但是他從內心裡面,他不認可你企業,他對你企業沒有信心,我們最大的損失,是沒有信心,沒有誠信。
所以當時把我哥哥拒絕了。
我哥哥就很鬱悶很生氣,結果這個經銷商,反過來還打電話問他,說這是你親妹妹嗎,我哥哥當時就寫了一封絕交信:我沒有你這個妹妹。
我哥哥是真的不理解,十幾年都不來往,因為他一封絕交信已經給我,是不來往。去年他生病的時候,我去看他,他後來講了一句話,我覺得也是蠻感動的。
他說我今天終於理解你了,你付出那麼多,你當時能給我方便不給我方便,他說我也能夠理解,如果我們都去拖你的後腿,可能格力電器沒有今天。
(3)如何讓每個員工都愛企業
在我們格力,首先沒有等級之差。每一個崗位都應該受人尊重,這樣的企業才可以容納人才。 我們一線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也就是過去的“農民工”。 但格力電器從1997年開始就杜絕在公司裡面說“農民工”。不能因為崗位不同,我們就歧視他們。
他們文化都是初中,但是我們今天都能把他們培養成管理者。他們作為一個榜樣,給別人帶來了目標和方向。
還有我們的員工一直擔心買不起房子,怎麼辦?其實,這不是我們員工要思考的,而是我們企業“當家人”要思考的。
現在我們給一線員工一人一房,結婚後可以給兩房一廳,退休後房子歸員工。我們要盡可能給員工帶來安全感。
但是我們要他們保證品質與品質,因為只有每天一道工序都把品質控制好,才能給消費者帶來優質的產品。
我們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錯的話,整個鏈條就會不完整,就可能傷害我們的消費者。如果真正傷害了消費者的話,我們消費者就不會要你,最終受害的還是員工。
所以要讓每個員工都愛這個企業,只有每個人都愛企業、都願意付出,這個企業才有競爭力。
【啟示錄】
這位來自平凡家庭的女孩,靠不斷上進,努力工作,提升了自己,因而有了美滿的家庭。但是,在兒子2歲時,丈夫病逝,她的人生從此改變。
她轉念獻身企業,不眠不休地投入壯大企業的工作。她善待員工,用心培訓他們,使他們能用克盡職責之心,讓格力電器在世界發光,十萬員工也不愁沒有工作可做。
她的名言「如果你不是人才,你絕對招不來人才。」這話也證明了為什麼綠色掌權者,為何招不來人才的原因。
她的人生是幸或不幸,任憑你說!
☆資料來源:新华日报、百度及其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