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儒家管理理念和做法

1管理理念

  • 以人為中心:「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者必是君子或士,他們具備如下價值觀,諸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言必信,行必果”、“敬天愛人”、“與人為善”等。仁者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都處在同一個命運輪中。」

  • 以仁為本:「仁政」的為政之道,將「仁者愛人」作為管理原則,正如《論語》所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凡事要「以德服人」,「修己以安人」實行「中庸之道」。

  • 忠恕: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都是仁之方,亦即行仁的方法,它們都依存於仁。孔子認為忠恕之道是一以貫之,可以終身行之主張「賢能政治」提倡「仁義」、「禮治」、「德治」

  • 守誠:以「誠」貫通天道。《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人只要一心至誠,無妄念,無私心,就能充分的體現清淨自性,如此當然能夠通達於人、於物、於天。

  • 明心:王陽明認為「人生於世,所思、所想、所作、所力,皆由“心。所支配。人之所以有不同,人的能力也不一,其根源在於人之”心力”不同。心學認為心外無理,心是宇宙本源。格外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陽明心學核心理念「致良知」、「知行合一」。主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其中心是「行」,而不是「知」,這是一種實踐主義的思想,影響後人甚鉅。

  • 重勢:《孟子·公孫丑上》: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2)做法

儒家用《大學》作為實行理想政治的綱領宋代儒者藉此提出了三綱領,包括: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弘揚光明正大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八條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論簡稱三綱八目。八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前五目是內聖之道;而後三目則為外王之道。前者著重內在修行,成為“仁者”,後者著重外在服務,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地。

內聖和外王是一脈相承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在修持不斷提升,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境界,也只有在這基礎之上,才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經營方式獲日本政商學各界認同。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伊藤肇認為: 日本實業家能夠各據一方, 使戰敗後的日本經濟迅速復興, 中國儒商文化的影響力,應居首功。許多學者研究後發現, 中國儒商的管理思想的長處往往正是西方商人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2006年日本經團聯會長奧田碩先生(豐田「中興」功臣)發表深論日本21世紀需要偉大的領導者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領導者教育育成的第一課,就是必須把《論語》學好。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威廉·大內在考察了日本商人的管理的成功之處後, 認為對於這種源於中國的管理思想, 我們一旦理解了它, 就能夠將它與我們自己的組織形式進行對比, 並瞭解我們的環境內還欠缺什麼東西。因此, 重新認識中國的傳統儒家管理思想, 進行中西兩大類型商人管理思想的比較研究, 正成為當今管理科學發展中的一個亮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