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金剛經》中的精華語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在我們研究學習此經時,不應該只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我們將它的宗教形式先放一邊,不論你信奉佛教與否,其實都可以從這部經典中汲取最有營養的人生智慧。
以下經句更是其中精華,讀通此經,即是悟道之始。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於自己所見的任何形象和情境,一切都因緣而生,也會緣盡而變。如果能夠明白種種現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六祖惠能「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契合了這個道理。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世間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靄一樣,瞬間即逝,變化無常的。
3. 「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明心見性了,覺悟了,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況那些與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謂的佛法,本來就沒有佛法可言,不過借它來開悟眾生,將它取名為佛法而已。這種佛法可稱之為「假名」的佛法。凡是透過眼睛閱讀,耳朵聽聞的佛法,是語言文字所構成的佛法,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說「即非佛法」不過假名的佛法仍有存在的價值,就是方便開悟眾生。那麼什麼才是真正佛陀的佛法呢?只有佛陀「親身證悟的真理」才是真正的佛法。
5.「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聖嚴法師「應無所住」這其中是一還是二?住於一是錯誤的,「應無所住」是更高的層次,是不住於一,也不住於二;不住於整體的、統一的,也不住於對立的、分離的──兩種皆不住。而「不住」的意思就是不執著、不在乎,即不在乎一,也不在乎二。那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沒有自我中心,超越一和二,超越於不二,故稱無住。」
6.「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白雲禪師「發心修行覺悟的人稱謂菩薩,假使生起分別心,實有眾生被我所度,則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心了,這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我相:每個人的自我,依於業力發動汙染執著,自我表現行為的我。
人相:就是他人,於自我染著之下,所生起的分別相,人我之相。
眾生相:一切有情感眾生,統稱之眾生相;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以各道眾生的業感不同而說諸相 。
壽者相:包括時間與空間。於生命的形成在業,生命的發起在緣。
7.「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眾生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是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除了過去和未來,也沒有中間,所以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種心,皆不可得。
8.「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無論世間或出世間一切法,從體性上說,都平等的。八萬四千法門,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甚至於說修外道也好,以華嚴境界看來「觀諸法性,猶如虛空,無有二相」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的。
9.「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星雲大師「菩薩悟得無我之後,不馳求福德,不戀著涅槃,所以說「不貪」。不受福德,並不是撥無業因功果,而是菩薩心不貪著福德,無較量福德的妄想分別。」
換言之,對於所做的福報功德,不應因貪求而升起執取之心。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並不需要。
10.「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即是佛的法身。法身常住不動。無所謂來去也。法身遍一切處,亦無需乎來去也。其見有來去者,乃應化身耳。眾生本具的如來本性,不停住於任何時間和空間而存在,離一切分別妄念,即是如來清凈本性。
和空間而存在,離一切分別妄念,即是如來清凈本性。
11.「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係指大乘三賢十聖菩薩,所謂「三賢」,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薩。所謂「十聖」,就是十地菩薩都成了「聖人」。其意是這些三賢十聖的菩薩,「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雖然有差別,賢位菩薩,聖位菩薩,但是結果都是依著「無為法」而修而證得的,這就是無差別之中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