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險管理典範

--任正非的「惶者生存」哲學

【園丁按】

華為在飽受美國政府打壓之餘揭備胎計劃應變,公司仍然能在逆勢中成長,任正非的「惶者生存」哲學,以及大量吸收與培植人才的做法,起了作用,堪稱

風險管理典範媒體報導如下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沒有榮譽感、自豪感,只有危機感。」他還在不斷自我批判地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華為此時遇到的危機與任正非提到的「失敗」、「倒下」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在美國未出禁令之前,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透露,華為今天碰到的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預測,已經準備了十幾年。

  1. 華為創辦人早已預測有今日危機

 

  事實上的確如此,早在20多年前華為就有了「藍軍部門」,主要任務是站在對立面,虛擬化各種對抗性聲音,甚至提出一些危言聳聽的警告。「藍軍更多是戰略層面,戰略層面通過後,各級組織就會相繼開展。」曾經在華為擔任技術職位的劉祺(化名)提到。

  這些默默地在各級組織開展工作的,就是華為的一個個「備胎」。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曾說,這些備胎的行動是悲壯的,因為他們做的產品可能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壓在保密櫃裡的備胎。

  關於備胎計劃的投入,任正非用了一句「太多了,都說不清楚了」來總結。他說每次匯報都是滿滿的好幾張,要不怎麼會有89萬的研發工程師呢?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備胎」,讓任正非在「美國禁令」之後,仍然風淡雲輕低說出「影響微輕」這四個字。

  不過,任正非在521日接受《網易科技》等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備胎之所以是備胎是因為在非常時期才拿出來用的,在和平時期還是要用主胎。

  「世界上最大的備胎就是原子彈,但原子彈從不輕易啟用。備胎在我們公司就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剛好美國發禁令了,終於要使用了,已經準備了那麼多年。」

華為稱早已未雨綢繆超過20年,備胎方案已經準備好了。

  1. 華為自認「十年磨一劍」不怕美國禁令

 

  2019516日,美國BIS將華為列入所謂「實體清單」,代表沒有美國政府的許可下,美國企業不得給華為供貨。很快,高通、英特爾、ARM、安森美、泰瑞達等收到郵件要求禁止向華為出貨。

  對此,華為則霸氣回應:「這一決定會對於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美國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而華為則會盡快快就此事尋求救濟和解決方案,採取積極措施,降低此事件的影響。」任正非更是直接的表示,「公司也早已做好準備,即使沒有高通和美國其他晶片供應商供貨,華為也不會有事。」

隨後,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宣布啟用備胎計劃。據任正非透露,華為的備胎已經投產。

  何庭波透露早在多年前,公司就做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海思如今走上了科技史上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而這十多年來打造的備胎,因為美國的突然的決定,讓華為產品即時調整戰略安全和連續供應。

  據了解,華為海思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任正非曾透露在成立海思時,曾對何庭波說過「我給你4億美金每年的研發費用,給你兩萬人,」何庭波一聽嚇壞了「但我還是要給,一定要站立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當時任正非就提到了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海思十年磨一劍,因此打造出了自主研發的麒麟晶片,與三星、蘋果PK的華為手機正是用了此晶片。海思自稱旗下還有伺服器晶片(鯤鵬系列)、基站晶片、基帶晶片、AI晶片、物聯網晶片等已經站在了世界科技產業的第一梯隊中。

  據《DIGITIMES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全球前十大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Fabless)排名,海思以75億美元營收排名全球第五。

  1. 除了砸錢,華為用「人海」打科技戰

 

  華為之所以如此自信的拿出自研晶片,任正非透露,除了砸錢,華為有1.5萬名基礎研究科學家。

  據其介紹,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這種組合在前進。

 「我們自己在編的15,000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是把金錢變成知識,我們還有60,000多應用型人才是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我們一直支持企業外的科學家進行科研探索。」

  除了主要晶片華為已經實現了自主研發之外,華為還可以採購其他中國晶片廠商作為替代品。不過,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向媒體表示,對華為來說,難的不是目前的晶片或者模塊這些消耗品,而是難在海思一些對外採購的服務,比如代工、封裝等方面。如果華為尋找了替代品,對於美國來說可能將損失上百億美元訂單。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用於組件採購的數字達到700億美元中,其中大約110億美元用於包括高通,英特爾和鎂光科技公司在內的美國公司,這些採購都將在禁令開始後消失。

  來自坊間的傳聞,其實華為從中興事件之後,華為就加快了「消A進程」(消除美國技術/產品影響),投入了一兩萬研發員工天天加班到深夜,節假日也不休息,在和時間賽跑,要求所有的消A項目都要在2019年年底基本完成。

  據說華為現在的研發生產工作都要做兩套方案——消A的和非消A的,可以主備切換,華為早就做好了最壞打算。因此,才有了傳聞,華為從2018年開始就已經在默默採購,準備了約1年的庫存,非關鍵部件的庫存備貨至少3個月。另外還大量扶持中國的供應鏈,盡量降低影響。

  1. 作業系統:最快秋天問世

 

  在晶片企業之後,Google宣布將停止與華為的部分業務往來。Google將不再與華為開展需要轉讓硬體、軟體產品和技術服務的業務,但在開源授權協議範圍內的業務除外。

  對此,業界不免有些擔心,畢竟華為手機很大一部分銷量來自海外,雖然Google的專有服務比如GmailYouTube對中國用戶來說並無太大意義,但對於已經習慣了這些應用的海外用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影響。華為手機如果因此停止了這樣的服務,與塊磚何異?

  華為隨後發表了聲明稱有能力繼續發展和使用Android生態。華為和榮耀品牌的產品,包括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和服務在中國市場不受影響,請廣大消費者放心使用和購買。「但是對於華為手機來說,海外業務肯定受影響。」中國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

  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總出貨量2.06億部,實現了31%的成長,中國境內市場出貨1.19億部,海外出貨0.87億部,華為手機要在中國跟海外的銷售量持平,不得不承認海外市場在華為手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如果海外業務受到影響,那麼,余承東過三星蘋果、實現全球第一的願景將有可能被擱置。而華為在全球的競爭對手三星和蘋果將絕地反擊,藉此搶占市場。

雖然余承東已經提到華為除了自己的晶片,還有操作系統的核心能力打造。

  華為CBG軟體總裁王成錄寫的《華為手機操作系統往事》中提到的作業系統便是今年在P30系列手機發布會上發布的「方舟編譯器」。編譯器是將程式開發用的高階語言轉換成機器指令的軟體,可以理解成軟體與硬體之間的橋樑。

  而華為的方舟編譯器解決現有Android這座橋樑並不順暢的頑疾,是對Android真正深度的優化與革新。王成錄回憶道,對於Android系統存在的很多問題,華為3年前選擇了一個比較激進的方案,替換Android原生文件系統,用F2FSFlash Friendly File System)文件系統來替換原生的文件系統。

  有消息稱華為自研的作業系統將命名為「鴻蒙」,不過這只是華為作業系統的候選名。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透露華為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作業系統OS最快在今年秋天、最晚於明年春天將可能問世。

  「這套系統打通了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和智慧穿戴裝置,統一成一個作業系統,兼容全部Android應用和所有WEB應用。」余承東提到。雖然華為有自己的「備胎計劃」,但業界仍擔心操作系統不同於晶片,是個生態工程,需要大量第三方應用軟體的配合,而這個工程不是一日之功。而且,余承東也曾提到,華為作業系統是「B計劃」屬於萬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他說,「畢竟後者太強,發展了幾十年肯定也不是吃素的,短時間內確實沒有辦法撼動他們,最關鍵的是華為擔心西方國家利用這些系統上的優勢壟斷,如果某一天對方不再給我們提供系統,我們的民族企業又應該怎麼辦呢?」

  1. 華為的救命錦囊:AI-Native數據庫

 

  在華為北研所,華為發布了一個AI新戰略,實現了從「硬體」向「硬體+軟體」的戰略升級,而這個時間就像華為計算好似的,踩在美國禁令前一天發布。

  華為對全球發布了人工智慧原生(AI-Native)數據庫GaussDB和業界性能第一的分佈式存儲FusionStorage 8.0。華為此舉被業界解讀為「接棒」Oracle

  2008年中國就提出了去「IOE」化,所謂去IOE,就是在這三個層面對應減少對IBMOracleEMC的依賴,這樣企業的數據系統就能避免受制於人。而且,在人工智慧時代,數據已經成為新的生產資料,誰擁有數據誰就擁有了「石油」。華為此時緊急發布AI數據庫產品的目的不言而喻。

  據媒體報導,華為在2015年前就啟動ARM服務器晶片研發,只不過一直很低調。同樣,華為也沒有停止研發數據庫、作業系統等核心軟體的腳步。

  1. 任正非的未雨綢繆20年,真能逆轉勝嗎?

 

  以上所有的備胎都是源於任正非的憂患意識。2012年,華為CEO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談到:「我們現在做終端作業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晶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晶片。」

  「我認為你們要盡可能的用他們的高端晶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我們不能有狹隘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害死我們。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作業系統,和做高端晶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其實,華為在20多年前成立的「藍軍部門」,主要任務是模擬各種負面的聲音,甚至提出一些危言聳聽的警告。這種自我批評,為公司董事會帶來決策建議,從而確保華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1. 華為的藍軍代表了主要的競爭對手或創新的戰略發展模式。

 

  藍軍成立的原因就是因為任正非相信「惶者生存」的理念。他認為華為的競爭對手仍在「時刻的盯著」。如果不主動打破自己的優勢,其他人遲早會打破。

  在此次美國禁令之後,華為運營商BG的一位高管表示早在10多年前,華為就在IBM指導下提出了業務連續性管理,雖然性能上短期不能媲美原有方案,但維持業務連續性沒有問題。

 《華為基本法》參與者之一,曾經的華為六君子之一的A(化名)向《網易科技》表示,中國企業很大一個問題就是不太關注軟實力投入,有錢買地買房,但對人才、技術和品牌管理的投入卻心裡沒底,而這是支撐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的軟實力。軟實力才能決定一個企業能跑多遠。

  「任正非對軟實力有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才請我們六人做諮詢,後來請IBM做諮詢,最後是全球三十多個諮詢公司提供服務,一共花了300億人民幣諮詢費,這是他成功的很重要一點。而且他對軟實力的投入從來沒有動搖過。」該人士透露。任正非的「惶者生存」讓華為在此「至暗時刻」有了光明。

本文取材網易科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