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代米開朗基羅26歲時的傑作,於1501年至1504年雕成。雕像為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站立的男性裸體,高5.17米,重約6噸。用以表現聖經中的猶太英雄大衛王。原作目前置放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每年都會吸引約120萬人前去參觀。
早在米開朗基羅動手之前,這尊《大衛像》原來是一塊雕琢失敗、長年棄置在教堂空地上、「嚴重擋路」的大理石。一五〇一年,佛羅倫斯教堂工程督造處決定找一位能夠將這塊頑石變成藝術品的大師來處理它。他們將大理石一端抬起墊高,使有經驗的大師能夠檢視並提出構想。包括達.芬奇和安德列亞.桑索維諾(Andrea Sansovino)等幾位藝術家都表示了興趣。
然而二十六歲的米開朗基羅聞訊後積極爭取,最後以完整、周密的構思說服了承辦人和總督索德里尼,並在一五〇一年八月十六日正式簽約,接下這挑戰性的任務。九月十三日清晨,大衛像開始動工。
米開朗基羅首先做了一件手執投彈器的大衛像蠟模,開始日以繼夜埋首工作,兩年多以後,聖經中的英雄大衛巨像正式誕生。
根據柏拉圖說法,人間的物體早已先天存在於上界。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的米開朗基羅認為,每一塊石頭都蘊藏了生命,而他在創作前能預見大理石內的「胚胎」——他的工作只是用鑿刀把多餘的表面部份剔除掉,把生命從禁錮他的石塊中解放出來。
瓦薩利認為《大衛像》「超越了任何古代和現代的其它作品,甚至連羅馬的珍藏品也無法與其相比。整個形態超凡脫俗,腿的輪廓線最為優美,肢體和軀幹的連接無懈可擊,從來沒有一個雕像具有如此優美的姿態、如此完美的優雅、如此美的手足和表情。」
【啟示錄】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無不藏有「胚胎」般的佛性,這佛性如明珠。宋朝茶陵郁禪師的悟道詩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米開朗基羅用鑿刀把把生命從禁錮他的石塊中解放出來。茶陵郁禪師用去除五欲六成塵雜染,讓佛性顯現,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