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是已故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提出的製造業政策,《日本經濟新聞》指出,該計劃提出的目標如今已實現了將近9成,而美中科技戰的相關制裁,事實上成為中國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的重要助力。
《日經》指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推動下,高科技研究確實普及到了實體經濟中,人工智慧(AI)的應用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是一例。不過除了中國本身的「中國製造2025」10年綱領,美國的禁運與相關制裁措施也成為刺激因素,推動中國科技產業不斷發展。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確認了將AI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相結合的重要方針,包括支援生成式AI基礎模型的應用、搭載AI的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等下一代智慧終端,還有AI機器人的發展前景,希望提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産業的整體生產效率,在「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最後一年再加把勁。
「中國製造2025」計畫主要是利用技術創新推動産業轉型,在建國100週年的2049年之前,就讓中國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之列。當年李克強提出了重點加強的十大產業,包括信息技術、機器人、綠色能源和綠色汽車、航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和高科技船舶、鐵路裝備、電氣設備、新材料、藥品和醫療器械、農業機械,制定了國産比例的目標,但在川普1.0轉趨低調,隨後不再公開提及。
《日經》指出,雖然中國不再強調「中國製造2025」,但相同的政策思路從未消失,習近平後來提倡「新質生産力」的增強,同樣致力於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原訂目標。早在川普2.0上路之前,如今擔任國務卿的魯比歐(Mark Rubio)就發表報告,認定中國的技術力「已達到或正在達到在大多數目標領域的最尖端水準」:10個重點領域有4個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5個領域「朝著領先者的地位大步前進」。
魯比歐在報告中分析,在電動車領域,由於對電池技術的持續投資,比亞迪(BYD)等中國車廠正在生産在價格上深具競爭力的高品質汽車;在造船領域,中國被認為擁有相當於美國200倍的産能,造船廠的生産規模甚至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總和,甚至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艦和液化天然氣(LNG)載運船。
港媒《南華早報》去年也曾指出,「中國製造2025」已經達成目標的86%,對華關稅和制裁對於遏制中國「已被證明無效」,即便美國的航太總署(NASA)切斷與中國之間的所有交流,中國依舊順利成為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德第一個國家;《彭博新聞》去年也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在「美中科技戰」祭出的封鎖措施「已經失敗」。
即便是拜登與川普政府最在意的晶片戰,「中國製造2025」目前確實力有未逮,但是2023年自給率僅為23%(加拿大調查公司TechInsights數據)的晶片「核心基礎零部件」,中國也仍在力爭今年可以將自給率提高到70%;在晶圓代工方面,中芯國際(SMIC)仍比最台積電的最尖端産品落後幾代,美國禁售禁運最尖端產品與製造設備,則讓中芯國際等中國半導體廠商持續掙扎。
熟悉中國科技産業的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員王丹(音譯)強調,即使美方的制裁讓中國未能完全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對於其自給率的提高和技術差距的縮小也應該持續關注。魯比歐的報告也提出警告,因為中國正在汽車和軍事用途的通用半導體製造領域建立主導地位。
《日經》認為,川普政府可能會對中國科技壓繼續施壓、封鎖,不過在香港負責電子設備行業的分析師認為,中國自主半導體産業的形成也正在逐步加快,比方說有「中國版輝達」之稱的中科寒武紀科技的股價正在飆升,美中科技戰的爭鬥與摩擦也將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