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哲學和科學

  「物演通論」的作者王東岳:為什麼國內搞哲學的人大多是「哲學家學家」,或者如北京大學哲學教授所說,他只是哲學和科學哲學工作者,而不是哲學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哲科不分家,是一回事。由於中國近代教育文科文史哲這一塊和數理化這一塊是分開的,理科和文科是兩路教育,這就使得搞哲學研究的人絕大多數對自然科學是陌生的,於是他在哲學上就無法縱深,因為哲學和科學從來是不分家的。要知道古希臘時代所有的哲學家基本上都是當年的博物學家,比如亞里士多德,比如歐幾里得是幾何學家,畢達哥拉斯是數學家。而到近代古典哲學,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全都是當年自然科學的大家。比如笛卡爾是數學家、生理學家、機械論者,比如康德是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學說的提出者,在他進行哲學研究之前,教了近乎2040門以上自然科學課程。

  比如黑格爾對化學十分熟悉,比如羅素,他的數學知識好到這樣的程度,他在15歲的時候曾經企圖自殺,他看著夕陽西下血樣的殘陽,他最後沒有自殺的原因,他自己說,是因為數學實在太美好了,所以他沒有自殺。我在這裡講什麼?我在告訴大家,西方真正的哲學大家一定是當時的自然科學家,或者至少對自然科學非常熟悉和精深。這就是國內文理分家以後使得中國哲學研究停滯的原因或者難以發展的原因。

  我們下面再討論一個問題,由於我們國內的哲學素養很差,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哲科不分的胡攪蠻纏。表面上看它借助了最新的科學,比如我們最近見到網絡上流傳著大量關於量子力學的哲學心態,其中包括某些科學家,本人就是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學者都在亂說一氣。比如量子力學中出現量子糾纏,於是有人說佛學因此成立,甚至有人做了這樣的哲學性的假定,說我們頭腦中有一堆量子,我們所說的外部世界實際上是這個量子糾纏的產物。這些說法為什麼大成問題?是因為他對哲科思維的精密邏輯缺乏理解。我舉個例子,我建議大家讀一下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薛定諤寫的一個小冊子,曾經是他的一個演講材料整理出來的書。

  這篇文章的名字叫《自然與希臘人》。他在這裡面探討一個問題,他說量子糾纏問題首先表達為一系列哲科思維上需要縱深的疑點。比如量子糾纏,也就是跨距超距發現相同的兩個量子總是同時運動,這種超距作用力,薛定諤把它表達為兩個問題尚待追究。第一、空間是否連續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感覺到的空間是連續的,可是空間有可能是不連續的。所謂跨超距量子糾纏是空間不連續的一種奇怪表現。他說要不然還有一個思路你得追究,什麼叫整體性和個體性?就是兩個或者多個量子,它們在超距發生糾纏和運動的時候,你把它們視為兩個或多個個體,這個看法在概念上是錯的。它們有可能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個體。關於人類整體和個體的觀念需要重新修正和考究。大家注意薛定諤的表述方式,他不是瞬間根據一個細小的科學進展立即對哲學系統加以顛覆,而是對科學研究的這個問題的縱深點再行討論,這是非常慎重的態度。大家要知道,在西方哲學史上和西方科學史上出現過諸多對新發現的自然科學現象立即加以胡亂塗解而帶出來的笑話。

  比如在十七十八世紀,曾經有西方哲人根據對人體和生物體生理學的研究,立即做出社會學只不過是生理內在結構匹配關係的社會學學說,後來被證明完全是笑談。因此我想說明一點,對於量子力學的最新進展立即作哲學性的顛覆性假設。可以,但你千萬記住,假設後面需要精密邏輯證明,如果證明不能展開,你就一定要探討你所說的根據本身是否還需要深究。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量子力學談能量,所謂量子就是最小的能量包,也就是能量的最小單位。可迄今物理學包括量子力學在內,說不清能量是什麼。要知道人類在過去說不清物質是什麼。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解決時空相對關係以後,它的相繼邏輯推導導出能量和物質是一回事,這就是著名的質能方程,也就是E等於mc平方,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它第一次確立了物質就是能量這兩者是一回事。人類第一次知道了物質在科學上的終極表述,可是留下一個問題,什麼叫能量?這個問題迄今即使在相對論,即使在量子力學仍然沒有做最後的回答。

  那麼在一個科學系統的問題沒有得到終極論證以前,你急切地拿它做哲學論證,顯然你的證明系統無法達成。所以我要特別告訴大家,哲科雖然不分家,哲科雖然是一個系統,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前瞻性關係和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你必須做精密邏輯證明而不能隨便給出結論。那麼哲學和科學的關係,為什麼做哲學研究的人一定要有科學素質?是因為科學提供最有效的新信息,請大家聽懂我這句話。我們今天是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可信息絕不是知識,信息必須在精密邏輯的整頓之下,才構成知識。

信息是客觀的,知識是主觀的。只有經過主觀的廣義邏輯精密整頓,信息才轉化成知識。由於科學是哲科精密邏輯的伸展產物,因此它提供最有效的新信息增量,從而成為一切新哲學思想得以發生的基礎。這就是哲學和科學的關係。我再表述一遍,“哲學是科學之前瞻,科學是哲學問題的精確化和確定化臨時表達。”

  那麼下面我們再討論一個問題,我見到國內有學者自認為對科學非常熟悉的學者對哲學大加貶低,說哲學死亡了,說哲學討論的問題都是偽問題,甚至說哲學討論的問題都是胡攪蠻纏。這種表述是對哲學和科學的根本內在要素不熟悉的表達。要記住,科學是由哲學引導而發生的,科學本身內涵的是哲學精神,哲學是科學的前導和前瞻性信息量不足情況下的提前討論。因此,哲學和科學是一家。今天許多只瞭解科學而對哲學毫無瞭解的人才會說哲學全都是胡攪蠻纏。要知道,哲學一定比科學長命,要知道科學全都是錯的。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明天下午再講。

  那麼哲學導出科學,哲學引領科學。儘管科學是對哲學前瞻性問題的精確化表述,但它並不是終極表述。它將在新的哲學前瞻性探求中往前發展,而且科學一定是最短命的東西。因為越高級的東西一定是越飄搖的東西,越低級的東西越原始的東西才一定是具有奠基性、決定性和穩定性。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當科學消亡那一天,哲學還在,就像哲學處在動蕩時期,神學今天還統治著人類80%以上是一樣的。這裡面任何學術都不是真理,它只不過是一脈思緒大信息量整頓模型的一個變化方式和變化進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館 每日一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