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羅什吞針
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原籍天竺,父親鳩摩羅炎,母親是龜茲國公主,自幼被譽為天才神童,七歲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歷天竺,遍參名宿,因博聞強記,很快貫通大小乘,二十歲便陸續受到罽賓、龜茲、沙勒國王爭相以上賓之禮延聘升座說法,聲譽揚名西域各國。
前秦苻堅亦久仰其名,囑咐將軍呂光攻下龜茲時,從速送羅什入關。恰在此時,苻堅被害,呂光自立為帝,因此一直到後秦姚興西伐呂氏成功,羅什大師才被迎入關。姚興以國師之禮相待,並首創國家譯經場「逍遙園」,敦請羅什大師入住「西明閣」主持譯經工作。羅什大師因以俘虜身分留涼國十七年,熟稔中土民情、語言,加上他原本博學多聞,因此譯文流暢,結構縝密,開闢中國譯經史上的新紀元。
姚興對羅什大師備極崇敬愛戴,甚至憂慮神思俊才的羅什大師無後甚為可惜,竟起異想,以十名的歌伎美女逼令羅什大師接受,並另建官舍供養,不讓入住僧房。
羅什大師雖然內心憂苦,為了弘法東土的重任,只得勉強聽任安排。有人或生起輕慢心或妄想仿效,羅什大師為服眾心,集合大眾,指著桌上滿缽的細針說道:「各位如能跟我一樣將這一缽針吞下,就可以學我一切所行;否則,大家各自安心辦道,謹守戒律,莫再生起妄念。」
羅什大師當眾吞食滿缽的針如吃飯一般稀鬆平常。大眾目瞪口呆,深感慚愧。
為此,羅什大師晚年自認障深業重,為不動道人心,不住僧坊,別立廨舍,並於每次講經譯經之前,常先自說:「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更於圓寂前在大眾面前發誠實願:若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不焦爛!火化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
※取材《人間福報》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