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atGPT開發者米拉·穆拉蒂 

  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1988年—)她是OpenAI的技術長、曾任臨時執行長,該公司開發了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

  20231117-19日擔任臨時行政總裁。她主張改善政府對人工智慧的監管。

  1. 早期生活和教育

  穆拉提(Mira Murati )1988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一座名為「Vlorë」的古城父母是阿爾巴尼亞人。

  她在16歲時搬到加拿大維多利亞,並就讀於皮爾遜聯合世界學院。她於2012年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的塞耶工程學院,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2011 年穆拉提開始在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擔任實習生,並於隔年取得達特茅斯大學的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1. 職業生涯

  穆拉蒂於2012年至2013年在卓達宇航集團就業。她在特斯拉工作了三年,然後加入Leap Motion。隨後,她於2018年加入OpenAI,後來成為技術長,負責監督ChatGPT的開發。她是人工智慧監管的倡導者。

  OpenAI」是一間位於舊金山、員工數約 375 人的私營企業,起初幾年公司收益並不樂觀,直到最近 OpenAI 的最新市場估值已達到約 300 億元美金。

  20231117日,OpenAI董事會宣布開除現任執行長薩姆·奧爾特曼,並任命米拉·穆拉蒂為公司的臨時執行長。該決定即刻生效。但穆拉蒂計劃再次返聘薩姆等人;稍後穆拉蒂又被埃米特·薛爾取代OpenAI執行長一職。在OpenAI董事會風波之後,穆拉蒂回歸首席技術官一職。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數據顯示,今年一月起,「ChatGPT」開始超越比特幣,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熱門話題之一,而這股熱潮的背後推動者

在近期與《時代》雜誌一場專訪中,OpenAI 技術長穆拉蒂不諱言地談及 ChatGPT 最大的弱點、尚未完全發揮的潛力,以及監管部門建立 AI 責任框架的必要性。

  1. OpenAI 首席技術長是何方神聖?

2018 年加入 OpenAI 工作團隊前,她曾任職於法國飛機零件商「Zodiac Aerospace」、矽谷虛擬實境新創「Leap Motion」、特斯拉,接任 OpenAI 技術長一職後便定居於美國舊金山市區。

優異的管理與技術專業之外,穆拉蒂也以擁護 AI 監管規範的堅定立場聞名,在今年二月的訪談中,她向《時代》記者表達了對於 AI 濫用風險的憂懼。

  1. ChatGPT 的最大挑戰:「以自信的語氣虛構事實」

當記者興奮地向穆拉蒂與 OpenAI 表達祝賀,因為 ChatGPT 在美國的醫學許可考試、華頓商學院的 MBA 考試、四所知名大學的法學院考試中均取得了及格分數,但穆拉蒂的答覆似乎持保留態度:「我們並沒有預料到大眾反應會如此熱烈,事實上,我們甚至對把公開這些消息有些猶豫。未來我更想知道 ChatGPT 將在哪些領域為人們帶來實質效益,而不僅僅是酷炫新奇。」

談及 ChatGPT 目前遭遇到的主要限制或挑戰,穆拉蒂指出 ChatGPT 本質上是一個大型對話模型,也就是已經被訓練為預測下一個單詞的大型神經網路。

「我們選擇對話,是因為對話是與模型互動並給它反饋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認為模型的答案是不正確的,可以反問『你確定嗎?我認為實際上…….』然後模型有機會與使用者來回交流,就像我們與另一個人交談一樣。」在這樣的設定基礎上,ChatGPT 的核心挑戰就類似於其他對話程式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 LaMDA):它可能會以相當自信的語氣虛構事實。

  1. 「邪惡 AI」潛藏危險,需要社會大眾參與解決

當記者提及有些學校已禁用 ChatGPT,其他領域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領袖警告 AI 的潛在風險,穆拉蒂指出當 OpenAI 進行技術開發,推展方向是安全且可靠性高的通用智能和能力,不過當這項技術被開放給具備不同出身、知識與專業背景的社會大眾,「我們肯定會對他們使用技術的方式感到驚訝,無論是在積極或消極方面。」

換句話說,基於對話本質的生成式 AI 技術是雙向的,AI 塑造人類,人類也持續在塑造它:如何讓模型做人們想讓它做的事情?如何確保 AI 與人類的意圖保持一致,最終為人類服務?還有許多可預見的社會衝擊、倫理與哲學問題,這些都不是單靠技術背景工作者就能解決的,「我們需要引入不同視角與聲音,例如哲學家、社會科學家、藝術家和人文學科工作者」,穆拉蒂強調。

  1. OpenAI 首席技術長支持立法監管 AI,以防技術遭濫用

穆拉蒂一向支持立法監管 AI,她相信 AI 可能會被濫用,或者被不良行為者使用,這些都需要透過責任框架的制定,以在全球範圍內防範這項技術的衍生問題,並確保能以符合人類價值觀的方式治理 AI 使用。

穆拉蒂強調:「OpenAI 在塑造社會的方式上確實有代理權,因此我們必須負責任地把這項技術帶到公眾意識中;但是,我們只是一小部分人,這個系統需要更多技術範圍外的輸入,有賴監管者、政府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News Unzip》、《Time》〈AI 人工智慧商業故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每日一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