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皆史
南懷瑾:觀今宜鑒古,六經皆史(行願,南師講於2010年,93歲)
丁一,清華大學 電腦科學與技術博士
1. 觀今宜鑒古
中國的歷史,比較詳細的記載是從周朝開始。《禮記》告訴我們,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很特別,從上古黃帝一直到周朝,史官的職位是帝王封的,但是封成史官以後,帝王不能干涉。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等,在帝王旁邊的史官,左史記言,皇帝及臣子們所說的建議語言,都要真實地記錄;右史記事,帝王做了什麼事,都如實記下。中國古代史官的權力有這樣大,這種體制也是全世界獨有的。所以我們研究歷史,要“經史合參”。
再說西方文化,羅馬興起時,正是我們漢朝鼎盛時期。這個時候的印度,是阿育王之後的時期。我看這個歷史真有趣,太陽東邊出來,西邊下去,講到人類文化,以每一百年為單位,東方發生什麼現象,西方也發生什麼現象,很奇怪。我十二歲一個人在山上廟子裡讀書,不是讀《資治通鑒》,是讀《綱鑒易知錄》,一年兩個月當中已經讀了三遍。基礎打穩了,所以對歷史比較有興趣也比較注意,而歷史與文化是整體的。
我們現在研究歷史,你們許多人在大學裡也讀歷史,你問要看哪一個教授寫的,我不加意見。有些人看中國經濟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文學史……我就笑了,看這些書等於鑽牛角尖,沒有全盤瞭解。因為這是一般讀書人在讀了歷史以後,站在某個立場觀點寫的。
我們的歷史,單講正史,留下來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歷史都有詳細的記載。如果加上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清朝三百年的歷史,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寫成啊!譬如你們現在研究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鑒》,我當年在臺灣,有些文官武將在我家裡聽課,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門口兩邊都站滿了憲兵。我鼓勵他們讀《資治通鑒》,但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只寫到唐末五代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還活著,沒有辦法寫。另有一部《續資治通鑒》,是清朝畢沅(號秋帆)作的,他是太倉人,乾隆時狀元,學問非常好,曾做過河南巡撫、湖廣總督,他邀請一班大學者,歷時二十年,編了《續資治通鑒》,從宋朝以後繼續寫下來,很有見解。
為什麼這一些大官都注重歷史?不注重歷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經濟,也不懂商業,這些學問經驗歷史上都有。有人問我,我們推翻清朝到現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後你看中國的前途怎麼樣?我說要想瞭解現在這個時代,你去讀歷史,古書上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想知道未來,要知道過去,不懂得歷史你怎麼曉得未來?更別談想懂人類社會文化是怎麼演變的。這是告訴大家歷史的大要。
2. 治史要通才
現在再回過來講,剛才講到我在臺灣讓這些文武將領讀《資治通鑒》,就像現在你們一樣分組。因為這一班人都很熟了,是少將以上,還有三星上將、海陸空的總司令,等等。後來我還開他們玩笑,我說你們上當了,研究《資治通鑒》幹什麼?他們說:“老師,你叫我們分組研究的,你怎麼又講這個話?”我說對呀,你們曉得這書名是什麼?《資治通鑒》,司馬光寫這一部歷史,是教育皇帝的,怎麼樣做一個好皇帝,怎麼樣做個好領袖。“資治”,這個資料找來,幫你治國平天下;“通鑒”,古今歷史的重點給你拿出來。我說你們都有官職,讀了《資治通鑒》,如果碰到一個嫉才的帝王,就把你宰了。大家都笑了,老師你這個話怎麼講?我說因為你們想做皇帝啊!讀了《資治通鑒》嘛,懂得如何做領袖了嘛!司馬光當時編這個書,是因為史學家們認為當時做領袖的沒有資格做領袖,換句話說,司馬光也認為宋朝的皇帝、趙家的天子沒有幾個真像樣的,要他們讀書,所以編了《資治通鑒》。司馬家專門管歷史的,有司馬遷、司馬光;司馬家還有做皇帝的,晉朝的皇帝是司馬氏,這個裡頭也是歷史研究的一個要點。我現在都是長話短說,切斷再切斷,像豆腐乾一樣,一片一片切斷來講,因為時間來不及。
研究中國歷史,不是光研究歷史而已哦!過去幾十年都在學西方的哲學,我們童年的時候,英美留學回來的學者說中國沒有哲學。我就笑,說我是鄉下人,喝中國水溝的水長大的,你們喝洋水的,把洋水帶回來,我也嘗到一點點。中國怎麼沒有哲學?中國的哲學在詩詞歌賦裡頭啊,不像歐美的哲學是專門的,所以中國講歷史是文哲不分,文學跟哲學分不開的。同時文史不分,你看每一個寫歷史的人都是大文豪,也都是詩詞歌賦非常好的人,史學家都是大文學家。還有呢?文政不分,司馬光是宋朝的宰相,歷代寫歷史的人都是翰林大學士,都是大官呀,所以文政不分,自己政治上有經驗。還有文藝不分,除了詩詞歌賦以外,音樂、舞蹈,民間好的壞的風俗,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通才之學。
3. 六經皆史
我們今天縮短時間講兩千多年的歷史。歷史是什麼?剛才說到畢沅,他當時的幕賓(師爺)是章學誠這一班人。章學誠是乾隆時有名的進士,也就是當時的名士,學問很好。他講過一句名言——“六經皆史也”,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四書”、“五經”都是歷史。譬如講歷史,你先要懂《易經》,不是要你懂八卦,那太難了,你要先看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叫《系傳》。我曾講過,外面已有流通,你要仔細讀,他把宇宙社會的演變程式很科學地告訴你了。還有像家庭及個人的一生、生命的旅程和價值,也都告訴你了。
大家都講儒家的代表是孔子,我們曉得,在孔子手裡,把中古到上古淵博的文化濃縮下來,以唐堯為標準。你看孔子嘴裡的話,隨時口稱堯舜,但是不大提大禹,只提了一兩次,“禹,吾無間然矣”,對於禹,他說我沒有話講,因為禹對中國人功勞太大了,把洪水大患整治成了水利,奠定了幾千年農業立國的基礎。到我們今天住在廟港,弄個大學堂,這個都是爛泥巴的地方還蓋得起來,也是大禹的功勞。孔子說對於大禹我沒有話講,不敢批評。可是孔子卻只稱堯舜。他對於湯武革命也有意見,並沒有明說。
※資料來源:南懷瑾 述著《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