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 ‧ 色 ‧ 面的變奏 曲德義個展
展期:9/13-2024/1/6
- 曲德義
曲德義,祖籍山東1952年出生於韓國井邑。197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事於李仲生學習抽象繪畫創作。後赴法國留學,1983年獲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美術碩士學位、1984年獲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形美術碩士學位。1985年返台並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執教30餘載。曲德義擅長掌握色彩及材質之間的衝突,塑造出空間交錯及跳躍的視覺經驗,其透過直率的色彩與嚴謹的形式,融合東西文化和藝術家個人對於抽象繪畫的長期實踐,一次次超越色彩及形式上的界線。作品目前已獲臺灣、法國、澳洲、香港、韓國、中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地美術館、機構和私人收藏。
- 個展
本展依照創作先後時序與技法,將作品區分為三大子題:「空間.組構」、「錯置.對話」、「流動.靜止」讓觀眾可由此了解曲德義的創作歷程與特色。李仲生啟發他的自我意識,而留法期間鑽研馬勒維奇(Kasimir Malevich)的絕對主義,確立其創作思考,回歸藝術的本質。留法期間與返台初期,他徹底實踐抽象理論,堅持以非客觀對象、非敘事性內容來表述;以低調、純淨、本能的姿態貫穿他的創作理念。他的幾何圖形和畫面的書寫筆觸,對比純粹單色平塗畫面,營造出理性的氛圍,結構並置且相互辯證。他打破畫布上既定的工序步驟,結合繽紛的用色呈顯出夢幻錯覺,讓「錯置」的色塊與極具流動性的色料,使畫布中的二維空間呈現更豐富的層次。他以解構思維為基礎,強調抽象形式的借用與非單一性,並努力研發各種抽象繪畫的技術並結合潑彩、分割,現成物、二元並置、多重拼貼等十足後現代的造形語彙,在形式堅持中仍保有自我的演變之路。此外,他亦受到法國「支架–表面」繪畫運動的影響,強調回歸材料的本質與精神性。所謂「創作」,不只是畫布上所繪製的物象及顏色線條,連同畫布本身的纖維、框架,以及周遭的空間,都是形成作品的本質要素。構圖中的色料如同潛意識般的自動性流動,結合色彩調性的配置,傳達獨特的詩意語彙。顏料的濃淡、交錯與覆蓋,並輔以色面比例、理性的秩序,使其創作在靜止與躍動,對立與統合之間,呈現抽象藝術的無限想像。
曲德義曾說:「藝術家們透過藝術的展現,將個體的記憶與集體的記憶混合延伸,賦予它們更深層的內涵,也引領我們對於人類心靈與歷史情結等共同課題,有更深刻的關心及思考。」。此次「形‧色‧面的變奏—曲德義個展」,除了欣賞富含造形、色彩之美的抽象創作,更期待民眾能感受到藝術家在創作中,那份「追求自由、創新突破」的可貴精神。
- 藝評
著名藝評家倪再沁曾評論:「抽象繪畫始終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不斷受到當代哲學、社會思想等各種思潮衝擊下,而且不斷更新重現。曲德義的作品也具有這種特質,他不斷融入生活的內容,摻雜台灣的元素,應用當代的語彙,從而豐富了抽象藝術的面貌。」
- 創建關渡美術館
2005年春天隆重開幕的關渡美術館,依山而建,俯看關渡平原,是臺灣第一所位於大學校園內的美術館。它分為地下二層,地上四層,包含九個展覽廳,內、室外展覽空間相加起來,共有720坪,不僅寬敞舒適,而且本身就是一件當代藝術作品。它跳脫傳統的對稱比例制約,靈活運用不對稱的設計風格,讓美術館的動線充滿趣味與可能性。
北藝大關渡美術館作為大學與社區、臺灣與國際間藝術社群接軌之平台,除樹立具特色之典藏,鼓勵年輕藝術家、傑出校友創作及展出,並期能成為一般民眾體驗藝術的場所,也能作為學術討論的平台。
2018年1月,館長曲德益退休,而他也是從創建之初至近期,皆有參與美術館重大決策的人物之一,在卸下館長職務之際,我們也試著透過他的描述,重新探訪關渡美術館最初的輪廓藍圖,一位館長的退休心得,亦見證了一間美術館的初始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