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兒子的德國公民教育 歐美工業先進國家的有識之士,皆知國家之強弱,決定於國民素質,國民素質決定於他們的道德修養,故無論家庭或學校,莫不重視孩子們的品格教育。 近讀 龍應台 女士卸任後,在遠見雜誌上發表第一篇的文章<當權力在手>,她就權力作了深度的反思。 文中提到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期間,文化局的活動有很多企業廠商的贊助。有一次和一家世界知名的運動鞋廠合辦活動,他們捐給了文化局八千雙跑鞋。在愉快的合作過程中,熱情的廠商經理說:「局長,帶孩子來買鞋,我給您打對折。」其中最扣住心弦引發共鳴的,是她與小孩的一段對話。 當十三歲的孩子從德國飛來, 龍應台 女士準備帶他到鞋店去買鞋。孩子很興奮,因為那是名牌,但是他回過頭來對龍應台說: 「不過媽媽,你要知道喔,你去買就是腐敗。」 「什麼意思?你在說什麼?」注重公私分際的 龍應台 女士大吃一驚。 孩子慢條斯理地解釋說: 「經理的半價優待來自你和他們的合作,那是政府的行為。由政府行為所衍生出來的優惠,就不應該由你個人來接受,接受了就是公器私用,就是腐敗。」 孩子說完就轉身去玩電腦,留下龍應台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孩子說得完全正確,媽媽竟然被孩子教訓。 回神過來, 龍應台 女士追過去問他: 「你從哪裡得到這樣的概念呢?你怎麼知道公器不能私用,而且還會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能作對錯的價值判斷呢?你的公民教育是怎麼形成的呢?」 孩子不耐煩地瞪了一眼,說: 「吉斯是怎麼下台的?」 吉斯是德國PDS黨的主席,因為公務常常飛行,所以累積了附贈里程,他就利用這附贈里程去度私人的假期。吉斯因此下台! 這故事帶給我們的教訓是: 1. 龍應台女士兒子能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做能出對、錯的價值判斷,顯示德國小學教師公民教育的成功,這個故事應可作為我國國小公民教育課程的教材,替國家未來主人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 龍應台因為小孩的提醒,而驚覺自己權力險被誤用到腐化的界線,因而踩了煞車,情境是如此細微深刻,令人感動。但正沉溺於權力滋味,享受陋習的一般官僚,未必能懂,需要我們不斷提醒。 3. 用公務附贈里程去度私人的假期,在台灣社會價值中,可能不會作有罪的認定,但在德國卻可令位高全重的人物為此下台。價值觀與文化是強國的必要條件,關心國家興亡者,應有此認識。 4. 國家強弱不,在國土大小、人口多寡,而決定在文化水平與政府廉能程度,德國與新加坡的成就,是明顯的例子。 5. 執政黨能力與操守問題的判定,與民主政治成熟度、人民公民教育程度,及社會價值觀有相當大的關係,其中尤人民的公民教育程度,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希望民進黨在忙於去中國化事務時,千萬不可拔除賴以立國的「禮、義、廉、恥」四大精神支柱。 6. 國內政治人物因貪瀆而入獄者固大有人在,但第一家庭要角吳淑珍女士,因鑽戒發票及其他收集來的發票,交總統府用國務機要費報銷而被起訴,卻屢次藉故拒不出庭應訊,採拖延戰術,任由護航的打手們,詆毀司法,這種不怕教壞小孩的行徑,怎不令人為國家未來擔心?
- Sep 18 Tue 2007 12:46
龍應台兒子的德國公民教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