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煩惱
GF
有人說:「人的問題終究是自己思維的問題,人的成長也都是自己思維的成長。」這句話頗有見地,思維成長成熟,能洞察事理,明白人事間的因果關係,自然不起煩惱。
為什麼有人會被說幼稚,因為他的思維沒有成長,不能洞察事理,不明白人事間的因果關係,自然心生煩惱。
煩惱地相對面是快樂,王爾德曾說:「優秀的人不見得快樂;快樂的人一定優秀。」這句話道出思維成熟與否的差別。
有人問名作家司馬中原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他說:「每天保持愉快心情,笑口常開。」
有人問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對煩惱的看法,邱吉爾幽默地回答: "如果我碰到煩惱時,我就想起一個老人在臨終時說的一段話,他說:「他大半輩子都活在煩惱中,可是大部分煩惱的事,卻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是自討苦吃啊!
大乘經教把煩惱分三大類:
1無明煩惱:是智慧失掉,迷失了自性,智慧不現前。
2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就是太多太多了,像塵沙一樣。
3.見思煩惱:見是我們看錯了。思是我們想錯了。看錯、想錯,會說錯,也會做錯,那就是造業。
第1、2類煩惱只會苦自己而已,第三類煩惱不但害己也會害人,要小心啊!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比爾.利特爾經過研究認為:一個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會促使你自尋煩惱、無事生非。
1.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多管閒事,要不了多久,你就會煩惱成疾。
2.做不可能實現的夢:好高騖遠,會因為不能實現目標而煩惱。
3.盯著消極面:消極悲觀的思想方法來給自己製造煩惱。
4.製造隔閡:見不得人好,用批評、挑剔、埋怨、小題大做是製造隔閡、自尋煩惱。
5.拖延問題擴大事態:不肯面對問題立即處理,讓問題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擴大下去,使問題變得更糟。
6.以殉難者自居:自認為做了苦差事,得不到他人感謝,自怨自艾,以殉難者自居。
7.早知如此的綜合症:依莫菲定律,「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
8.蠢人的黃金定律:先嫌棄自己,一旦貶低了自己的價值,接下來就會覺得其他人也同樣膚淺,於是對他們不屑一顧,使自己變得眾叛親離。
《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本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淨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淨的關鍵,即是知。」「知」就是明理,也就是明白因果道理;相對的,不明因果道理,或對因緣果報產生錯誤的認識,就是「癡」,又稱為「無明」。無明是煩惱的根源,無明本身就是煩惱,所以一般稱之為「無明煩惱 」。
上述八種現象,都因無明而產生,統稱無明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