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節的由來
--談佛圖澄
佛圖澄俗姓帛,天竺人或曰龜茲人。九歲在烏萇國(北天竺)出家,曾兩度到罽賓(喀什米爾一帶)學法,師嚴持戒律,勤修佛法,深入經藏,深明佛理,同時又擅長方技咒語,是得道高僧。
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師七十九歲,來到洛陽。雖未曾讀過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儒典中的文義,剖析其中的疑難,則若何符契,少有人能勝過師者。
永嘉六年(312年)2月石勒屯兵葛陂,準備南攻建康。其部下郭黑略為佛圖澄弟子,引佛圖澄見石勒。佛圖澄以神通在清水中變出青蓮,得到石勒的信任,趁機勸其少行殺戮。當時本將殺戮之人,大多獲救。
石勒稱帝之後,對師更加崇信。當時,石葱想造反篡位,師對石勒說:「今年的葱有蟲,吃了定遭殃,你趕快下令,叫百姓不可食葱。」石勒就詔告全國不要食葱,石葱心裡有數,便悄悄地逃走了。由於師的智慧,免除了一場爭奪的流血戰事。從此,石勒凡遇大事,必先向師請教而後進行,並稱師為「大和尚」。
石虎有一兒子名斌,頗得石勒的寵愛,突然暴病死亡,死了兩天,石勒異想天開地說:「我聽說虢國的太子死了,扁鵲又救活他。大和尚是本國的神人,可趕快去告訴他,他一定能救活石斌。」師就取楊枝念咒,過了片刻,石斌果真坐起來了,不久即痊癒。從此,石勒就把自己的幼子,寄養在寺裡,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時,一定親自到寺中浴佛,為孩兒發願祈福,由是形成風氣,浴佛節實源於此。
建平四年(333年)四月某一天,天靜無風,而塔上的一個銅鈴卻發出嗡嗡的響聲,師即對大家說:「鈴聲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果然到了七月,石勒就去世了。其子石弘繼位,因石弘年紀很小,石虎就廢除石弘而自立為帝,遷都於鄴城。
石虎對師的崇信較之石勒更甚,曾下詔書曰:「大和尚乃國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又如何顯其尊、彰其德呢?從此以後,應該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大和尚升殿時,常侍以下官員,都得扶他下車,太子諸公,都得扶他上殿。當主持者喊大和尚至時,眾大臣必須起立,以顯其尊、彰其德。」
師亦重視戒學,平生「酒不踰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並以此教授徒眾。
師知見超群,學識淵博,並熱心於教化,有天竺、康居之僧如:佛調、須菩提等不萬里,涉過流沙來從師受學,更有此土名德如:釋道安、竺法雅等,也跨越關口,跋涉山川來聽師說法。「梁高僧傳」謂:師門下受業弟子將近萬人,常隨眾有數百人,教學盛況可見。
後趙建武十四年(348年)竺佛圖澄於鄴宮寺圓寂,享年1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