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園丁按】
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有二種解釋版本,其一為張其昀版,其二為李炳南版,並列如下:
張其昀版
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所著《孔學今義》中論此章說:「此四語極重要,曰道,曰德,曰仁,曰藝,一線相承,層層開展,本末兼備,內外交養,可稱為孔子講學的四大要領。」他又說:「有了志於道,而後據於德;有了據於德,而後依於仁;有了依於仁,而後游於藝。道德與仁,都是哲學之事;藝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教育之事,是各種教材。禮是文化,樂是音樂,射、御是體育,書是文學,數是科學,構成了孔門教育全部的內容。」
推言之,那是用「以道為根,以德為本,以仁為依歸」形而上的理念層次,和「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形而下做法的二層次所組成,具體道出儒學整個儒學的大綱。也可悟及論語中其他章節之深義,例如: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又陽貨篇:「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一個人如不先以仁心為本,只講送人的禮物和鐘鼓等樂器的教材,是沒有用的。)游於藝的游字,用得活潑而生動,使人想到孔門六藝之教有如沐春風般的感受。張氏說:「游的意義,是要出於愛好,出於自動,有如鳶飛於天,魚躍於淵,又如清渠之溉稻,流泉之濯足。要做得精熟,學得爛透,然後取而應用,得心應手,一切教材,都有實用的價值了。」
六藝之教,禮樂居首。禮記云:「禮也者,理也。」《禮記正義仲尼燕居第二十八》「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記樂記篇》「禮者,履此者也。」《禮記祭義篇》理是形上的道,即道理;而禮是形下的行為表現。人的生活行為本於道理,由是建立起個人的生活規範,社會的秩序與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體制,故云禮即理。樂則與禮相輔相成,禮重於外在的行為表現,而樂則重於內在的心神和順,莊子天下篇云:「禮以道行,樂以道和。」《禮記樂記篇》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禮與樂缺一不能成藝,如只講禮而無樂,則成為只有僵硬的形式而無親切的精神;如只講樂而無禮,則將沈於喜樂哀怨的情感中而不知清醒。藝為藝術,美在其中,禮樂合則成其美。射與御是身體活動,也是錘鍊意志的方式,在古代且是保家衛國實用之學,屬於武事,青年人之所必修。書與數是歷史、文學與科學,屬於文事。所以孔子六藝之教,為養成德、智、體、群完美人生的教育,游於藝之義在此。
李炳南版
我們先看李炳南老居士《雪公講要》:「此章書為儒學之總綱,圓中國文化之體相用。」這是雪公他根據對於《論語》深入的研究之後,他把這一章發掘出來,立為儒學的總綱領,裡頭包括:體、相、用。雪公對這一章的批註非常的豐富,可以說幾乎是整個《論語》裡面批註最長的。
李炳老《雪公講要》中說「每一句的第一個字是講方法“志據依遊”是孔子教人求學之方法,“道德仁藝”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實學」,實學是真實的學問,能真正落實,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處事接物者。這個『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怎麼樣求學?我們對道要有志向,「志於道」也就是我們此生學聖賢文化的目的、方向是道,也就是說希望這一生能成就聖人。
「道是體,德是相,皆是內在;仁藝是用,皆是外在」。這個道、德,它是兩個,它不是籠統的講一個。道是講的是體,這個體是本體。什麼本體?指的是我們整個宇宙的本體,它是生命的本源,它是萬物的根本。本體沒有形相,所以你看不見、摸不著,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聞,身體觸摸不到,甚至你的意念都想像不到,是我們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得到的,更不是語言可以能夠輕易表達得出來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你道不出來的,講不出來的。
所以道要去證得,證是證明,你要證明,你要去體證。那怎麼去體證?「據於德」是你的體證,你得依據道德的德。德是什麼?隨順道就是德。這個道是無相的,你沒有辦法用六根去接觸,那我們又怎麼能夠證道?可以!道,它有顯相,顯相是德,德是相,相是體之相,體是相之體。所以你要證得這個本體,你可以從相上入手。相,它是能見、能感知的。一個人有沒有德,你能感覺出來。我們要修德,修德才能證道,這是你的證道的方法。
雖說德是道的相,但是它也很難去完美的表達出來,它畢竟還是內在的東西。雖然我們知道,但是它也是一個無形的東西。你譬如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德,但是世界上你找不出一個東西叫孝,找不出一個東西叫悌,找不出一個東西叫禮義廉恥,這是德,是無形的,但是你能感知。一個人是不是孝子,你就從他的表現能夠感知,這是他內在的這些德,往外透露出來。所以雖說是無形內在,但是能夠感知。
那麼外在的東西?道和德都是內在,表現在外在就是仁和藝。仁和藝是用,你看,體、相、用,用是作用,這是外在的。外在的就更加能容易辨別。底下又說「仁是用之總,喻如總根,半內半外」。這個仁,說是外在,它還有點內在,它也是半邊是屬於德這邊。就好像是一棵樹,它的根,這根它連在外面也有一些,跟樹幹連在一起的,這個根有半內半外。內,通德、通道;外,連著藝。「藝是用之別,喻如枝幹,純屬於外」,這是純粹是外在的用,它是枝幹。一棵樹它的枝幹都顯露在外面,你能看得很清楚。這是仁的顯發。
這個藝是包括一個人,他的能力,他的一切的技藝,乃至包括他的舉止行為。一般儒家講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是六藝。第一個是禮,也就是你的舉止行為,這都屬於藝。這都是什麼?我們眼睛看得見的,能夠感知到的外在的東西。可是,內、外是一不是二,有其內必有其外。我們講誠於中、形於外,所以通過外在也能夠看到他的本質。那麼通過外在的修行,也能夠回歸到內在的本體。
這是孔子教學的善巧,所以「孔子學說以仁為本,由仁發藝,以藝護仁,仁藝相得,喻如根幹互滋」。孔子的學說就是以仁為根本,你看《論語》裡面講仁的篇章很多,它是所有的這些行為都要以仁做為根本,我們稱為仁人。仁是什麼?簡單的講就是仁者愛人,仁就是愛,自愛愛人。真正到達完美的仁的境界,是自他不二,自他一體,整個宇宙跟自己融為一體,這個是事實真相。到這個境界,你就證道了。所以道的本體雖然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甚至不可思、不可議,可是我們一生只要力行仁,最後你就能夠證道。
仁是講我們的心地,以由仁來發藝,發是發揮,發出來的就叫藝。因為心地是仁,所以發出來的藝都是跟仁相應的,一切的言語造作統統都是仁愛的發揮。孔子教學重心地,重心地是根本上修,但是在行為上又重視禮。禮是我們的行為規範,最基本的標準是《弟子規》。把《弟子規》做到,這是什麼?這就是修仁。《弟子規》是什麼?由仁而發的,要是你真正得到仁,你所說的、所做的,對照一下《弟子規》,完全相應。《弟子規》沒有別的,就是從仁愛的心地裡發展出來的,有這樣的心必定有這樣的言行。但是現在我們心地失去了仁,那麼要修先得從言行上修,所以剛開始就得要有板有眼的對著《弟子規》來修。這我們天天得做懺悔反省的工作,拿著《弟子規》做功過格對照對照自己,看看今天犯了幾條。剛開始我自己就有經驗,對照《弟子規》一天下來,這功過格畫了幾十個叉,一百一十三句《弟子規》真的僅能做到一半就不錯了。別看《弟子規》好像很簡單,你要真做到也不容易。
真做到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定、習慣,慢慢就習慣成自然了,不知不覺你這個仁愛的心地就形成了,所以「以藝護仁」。用我們最簡單的來講,用《弟子規》,落實《弟子規》來保護你的仁心。這個仁心是你的本心,你本來就具足的,一點不會欠缺。但是現在好像失掉了,說失掉了,其實沒有真失掉,我們說迷失了。因為你迷了才失掉,被習氣做了主人,我們成為自己習氣的奴隸,被習氣所驅使,真心、本性不能當家、不能做主了。《弟子規》是真心、本性自然流露出來的言行,我們現在用著這種言行來規範自己,慢慢回歸到本性上來,這是「以藝護仁」。當然孔子說的六藝,禮、樂,樂是音樂;射,射箭,御是駕車、練武這些;書、數,書是寫文章數是數理、推算等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百工技能。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的,都可以用你自己的這些技能來使你回歸到本性、本善上來,護仁。
「仁藝相得」,互相相輔相成。藝是你的言行,言行向善,那就使你的心地變得更善。心地變得善了,你言行又更加善,相輔相成。「喻如根幹互滋」,像一棵樹,根和枝幹互相滋養,根吸大地的水分去滋養枝幹;枝幹吸這些陽光,光合作用,形成一些養料又輸送到根裡頭,相得益彰。「仁原於德,德原於道」,這個原是本源,仁的本源在於德,德的本源在於道,一切都是道所生的。它是本體,它是根的根,最根本的。所以要證道,要從藝修仁,由仁來修德,由德證道。道是我們的目標,志於道。但是道你沒法修,因為它無形無相,沒有辦法修。修是從仁、藝上修,也就是說從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上來修。佛家講的《十善業道》就是身口意三業的修行。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起貪、瞋、癡,這叫修善,這就是從仁藝上修。孔子這裡講得簡單,仁就是講意業,心地上的這些念頭無貪、無瞋、無癡,你才能做到仁。藝是身、口上的造作,持戒守禮,你這就是修德證道。
「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中根以下的人很難去理解、去體會。為什麼?它是不可道、不可見、不可聞,它太抽象了。我們一般講的形而上,它很抽象。雖然是抽象的,但是它真有,不是沒有。它是空寂,但是不是沒有。一般中根以下覺得很玄,這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他沒辦法去體會。那麼孔子也有方便,那你就修仁和藝,「然行仁藝,道德即在其中」,你能夠行仁藝,你就是在修德證道,這是教學的善巧。對中根以上的,孔子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根以下的不能夠講道德,太高遠了。中根以上的人還可以跟你講道德,可以講到宇宙的本體,我們人的本性。不僅是人,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本性。這個本性跟宇宙的本體是一不是二,萬物同一個本性,所以宇宙萬物是一體。這個一體我們也稱為法身。我們能夠理解到這層,對我們修仁學藝確實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什麼?根性利的人。
我們學《論語》,常常會聯繫到道和性這上面來講。雖然孔子當年講得不多,這是因為什麼?大概大部分人都不是上根人,大部分人是中根或者以下,所以孔子說得少。你看子貢也講,「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夫子講的性和天道,這就是對上根人才講,一般人是不可得而聞。對一般人只能講文章,文章就是仁藝,表現在外面的,你能夠學習到、觸摸到、感知到的。但是我們現在學《論語》也學到第七篇了,已經是三分之一,可以多加入一些性與天道的內容。為什麼?我們的根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提升,不能夠老在中下根,這個根性是變化的。
何以有根性的分別?在本性上來講,人人都是一樣的,無二無別,我們凡人跟聖人本來沒有區別,本性上講是沒有區別的,都是性本善、性本覺,都具足了明德。那我們現在為什麼在智慧、能力上跟聖人相差甚遠? 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習氣,所以夫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本性上是一樣的,習性上跟聖人差得老遠老遠。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是不斷的去除既有習氣的過程。習氣慢慢、慢慢放下,我們的根性就提升了,跟聖人也就慢慢近了,跟仁就不遠了。你就逐漸從下根到中根,最後到上根。那現在我們已經學了三分之一,假使你一開始就是下根,你現在也應該到中根才對,所以「可以語上也」,可以跟你講性與天道的事。如果你原來是中根,現在就應該到上根了;如果你原來是上根,現在就應該開悟了,這樣的學叫實學,開悟就證道了。
實際上,真正利根的人,聽一、二句也就證道了。你看看顏回跟夫子,《論語》裡面,顏回向夫子請教的只有兩個問題,其它人跟夫子請教的問題也比較多。顏回只請教兩個問題,一個是問仁,一個是問政,問治國方面的。真正對他自己修學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問仁。夫子就答覆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答覆他一句話,顏回言下就大悟,馬上就證道了,他明白了,這是利根。夫子跟他講的那都是對上根人講的話,說叫你一日克己復禮。克己復禮,表面上我們聽起來是講藝,仁藝,道德仁藝的藝。六藝裡面第一個是禮,你克己復禮就是修這個藝,從外面來修。而且修多少?就一日。一日你能夠真正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了。歸仁,仁是一體。這個天下,夫子當年對一般人只講天下。現在我們科學發達,視野廣闊了,天下已經不算大了,我們應該講什麼?講宇宙。一日克己復禮,宇宙歸仁,這是我們現在應該說的話了。宇宙歸仁是什麼?宇宙歸一,一體,你就入境界了。為什麼?因為天下跟自己是一體,本來一體。你只要把自己好好修好了,你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都修好,你就立刻證道,整個宇宙歸於仁,他的本性本善的面目就現前了。
所以夫子最後想補充一句,「為仁由己」,由自己,「而由人乎哉」,哪裡由別人?顏回在這一句當下就證道了。「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通了,為什麼?他把障礙全放下了。什麼是障礙?克己復禮的那個「己」是障礙,己是一個小的自己,小我,我執,講得再粗一點,自私。有自私,你怎麼能複禮?複禮是回歸到禮上來。回歸到禮,你就回歸到仁了,因為禮是仁的外在,仁是禮的內在。把自私自利放下,這個我沒有了,法身就現前了。所以你能夠克服掉一個自己,這個小的自己,這個有習氣毛病的自己,你就回歸到本來面目,那就是道、德、仁,表現在外面就是禮、藝。所以我們學習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把自己的那些習氣毛病一天一天的改掉。學習的過程就是覺悟的過程,覺悟什麼?覺悟到自己有不少習氣毛病,就覺悟這個,不是說讓你增加多少多少知識,那個方向不正確。
【啟示錄】
克己復禮的那個「己」是障礙,是一個小的自己,小我,我執,把自己的不良習氣一天一天的改掉,這樣的過程就是覺悟的過程,也是悟道過成。悟出「道在天地有形外」,體會人天一體,我即天,天即我「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發出「朝聞道夕死可也」的讚嘆!需知夕死可也未必會死,只在表達悟道的崇高價值而已。
《老子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追求學問,就要求天天都有增益。而追求大道只是要求每天儘量減少自己的貪欲和劣行。自己的的貪欲和劣行減之再減,堅持不懈地一直減下去,最後就可以達到空無的境界了。達到這種境界之後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實現了。)
用達賴喇嘛的話「是證得無我的空性智慧。」此時,進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境地。
原來在道的內涵上,儒道佛三家有其共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