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孟子通達事理
園丁按
亞聖孟子性情純真,通達事理,從他的學生浩生不害問他的同學樂正子(樂正克),的問答中可知一二。
魯國想讓樂正克為政,孟子知道後高興得不能入睡。公孫丑詢問原因,孟子說樂正克沒有強力、也沒智慧謀略、也不見多識廣,但聽得進去有益之言,就可以治理國家。
據郭沫若考證,中國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學記》為樂正克所作,樂正氏之儒為樂正克之學。《學記》總結了先秦時期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教育理論主張。
問答如下:
《孟子·盡心》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語譯(兼採各家以《南懷瑾:孟子與盡心篇》為主)
浩生不害問:“樂正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孟子說:“是個有修持的好人,而且是修持工夫到家,成為可靠、誠信的人。”
浩生不害問:“什麼叫善良?什麼叫誠信呢?”
孟子說:“心生喜樂就稱為善良,自己本有的善充盈湧現的就稱為誠信,內心很充實的就稱為美好,內心充實而且又散發光輝的就稱為大,大了以後能夠起神通變化的作用,有了聖智妙用,才達到聖人境界。聖到了不可知,不可言的境界,就叫作“神”。
樂正子的為人,居善與信二者之中,而不及美、大、聖、神四者,故在其下。
南師說:孟子在這裡,把聖人修養的真學問、真方法、真工夫,全部公開出來了,這就是中國上古傳統文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系統原理了。
換言之,孟子當年評論一個人時,把它分:善、信、美、大、聖、神。為六等級:
善:有修持的好人。
信:可靠、誠信的人。
美:內心很充實。
大:充實而且又散發光輝。
聖:有聖智妙用。
神:到了不可知,不可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