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談什麼是文化?
2017在浙江奉化舉行的「海峽兩岸文創論壇」中,余秋雨提出他的觀點:
-
文化不僅僅是目的:文化的最高目標是為追求大善和大美。十年前美國紐約開了「社會發展和文化價值」研討會。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結論是,我們發展經濟、賺錢,都是為了文化。但余秋雨想糾正這個觀念。其實,很多人拚命賺錢時,過程是很不文化的,到最後才自我安慰說是為了文化目的。企業賺錢、求發展時,時刻都要想到此原則,不是賺很多錢,最後達到「大善大美」,或去捐獻,為大善大美做很多事。做的過程應該閃爍著善和美的光輝,文化才能顯現魅力。
-
文化離不開創意:如果將文化看成背誦古書,或只能抬頭仰望的教條,文化就失去本性。文化的本性是創造,如果結束創造過程,已經走向衰落。
中華文化在人類史上,以壽命長短來論是第四位。第一是兩河文明(所謂的東亞文化),第二是埃及文明,第三是印度文明。這三種古文明很早就衰落或變形、中斷。共同點就是古代的輝煌讓他們快速走向保守。對內對外都保守,結果是沒有生命力,走向衰敗。
中華文化也有差不多的問題。如果僅停留在諸子百家,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嗎?中華文化再優秀,沒有外部力量介入,也僵化了,也可能像巴比倫和埃及文化,很快就枯萎。有人一開始以為北方人野蠻,認為打通河西走廊,對面可能是野蠻的,沒有想到卻讓中華文化大大強化,所以變革是文化生命力的全部。
中國到了宋代,生命力遇到麻煩,首都往南遷到浙江,海上絲綢之路被開通。寧波、奉化突然站在中華文化第一線,改造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產生很大改變。
3 用優美心態 面對巨大挑戰:他指出,我們正面臨非常關鍵的時刻,絕不能掉以輕心。互聯網與人工智慧已把人類逼到能力最偉大也最渺小的時刻,極端偉大和極端渺小聯繫在一起。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方便,祖先夢想的事,頃刻間實現。中國連農民也跳躍到用手機支付的時代,快速變化令人無法想像。前不久以色列出現一種快艇,開炮權利由機器,而不是人來決定,很多恐怖事情將會發生。所有創造者都感到緊迫感。
在巨大挑戰中,人類會成功也會失敗,這都不重要,對文化來說,心態更重要,要用優美的心態來面對一切。當北大學生問他,「如果你遇到世界末日,會怎麼樣?」他說:「我會用微笑來維持最後的秩序,讓人類這個句號畫得漂亮一點。」文化離不開創意目標是追求大善和大美。
【啟示錄】
-
綠營人士正無所不用其極打蔣時,大陸正興起一波懷念蔣中正活動,誠如奉化區委書記高浩孟所言「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浙江」,兩岸差距半在對歷史的認知。
-
小英想用她難以啟齒的台灣價值,取代中華文化,寧願認同南島或日本,除了笨外,還是笨!
*資料來源:《遠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