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窮人的經濟學
【園丁按】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作者: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 艾絲特‧杜芙若 (Esther Duflo) 譯者: 許雅淑, 李宗義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6/02/22
定價:450元
1.認識作者
班納吉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University of Calcutta)、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與哈佛大學,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福特基金會國際講座教授(Ford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Professor)。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與世界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rtic Society)院士。曾獲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以及史龍獎學金(Alfred P. Solan Fellow)。除此之外也獲得許多獎項,包括二○○九年第一屆印孚瑟斯獎(Infosys Prize),並且擔任世界銀行、印度政府等組織的榮譽顧問。
杜芙若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隨即獲聘為該校經濟系助理教授,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 Abdul Latif Jameel 減緩貧窮與發展經濟學講座教授(Abdul Latif Jameel Professor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同時是美國文理科學院與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也曾經獲得許多獎項,二○一○年取得著名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二○○九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MacArthur “genius” Fellowship),並且在二○一○年取得首屆卡沃—阿蒙哥國際獎(Calvó-Armengol International Prize)。《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她評為當今世上最好的八位經濟學家之一;《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二○○八至二○一○年將她列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個思想家之一;二○一○年《財富》(Fortune)雜誌將她列為當今四十歲以下最有影響力的四十個商業領袖之一。
二○○三年,兩位作者共同成立了 Abdul Latif Jameel 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並共同主持實驗室至今。J-PAL 是一個由教授組成的研究網路,在全球五個地方設有辦公室,一起使用隨機控制實驗來回答如何消解貧窮這個重要的問題。J-PAL 的任務在於確保政策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藉以減少貧窮。
2.二○○九年 J-PAL 贏得西班牙外換銀行(BBVA)在發展合作領域的知識前沿獎(Frontier of Knowledge),二○一四年 J-PAL 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最高榮譽赫緒曼獎(Albert O. Hirschman Prize)。
2.內容簡介
《窮人的經濟學》即是兩位作者十五年來的研究成果,期間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這類關於貧窮的想像,就是《窮人的經濟學》所要檢視之處。他們期待「以堅實科學精神,導正失敗社會政策;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
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而平白流失的人力與才華也是國家的損失。本書提供詳實的統計資料與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關鍵在於以謙卑的態度傾聽窮人的聲音,誠實面對各項數據,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並且做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他們發展出一套以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為主軸的評估方法,更讓我們對貧窮的瞭解,從理論層次進步到有可以與理論對話的實證基礎。這本《窮人的經濟學》,就是他們研究結果的非技術介紹(non-technical summary),也是貧窮研究的必讀入門書。
如何定義窮人?二○一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ngus Deaton 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出發,計算出貧窮線應為每日支出低於 1 塊美金(房租除外)!這筆在印度大概可以買 15 根小香蕉。而在這麼低的標準下,全世界仍然有超過 10% 的人每日生活費是低於這個數目!作者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在生存邊緣掙扎,真正窮苦的人們。
有人類以來就有窮人,社會簡化對窮人的誤解與歸因,是簡化的解答。而兩位作者認為,這其實就是人類社會在對抗貧窮上面遲遲無法取得進展的最主要原因。窮人雖然擁有的東西不多,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生活不複雜有趣;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就是因為手頭拮据,所以窮人們必需更像個斤斤計較的經濟學家才能生存下來。許多在一般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制度調整、社會改變,或自己所犯的錯誤,都會對窮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切入,每一個選擇對窮人來說都是關鍵。
貧窮不只是缺錢,而是沒有能力去實現人作為人類的所有潛能所以貧窮會阻礙一些有創意與天賦的人,在這當中他的才華就浪費掉了,因而,貧窮會是讓這世界更美好的一個阻礙與遺憾。
這本書從兩個角度去看貧窮這件事:個人角度與制度的角度。
從個人角度看貧窮主要從糧食、健康、教育來探討,當人沒有足夠糧食維持工作基本所需的熱量時,就無法好好工作而陷入貧窮。但當窮人擁有糧食收入的補助時又會想購買比較美味的食物,而忽視營養的需求。當窮人花比較多的錢在昂貴的醫療成本而非相對便宜的預防,就容易因為生病陷入貧窮。但窮人可能因為傳統的信念而喜歡找尋密醫或偏方。當教育比較強調菁英教育也比較照顧有錢人時,窮人難以靠著教育翻身。
從制度角度看貧窮主要從保險、儲蓄、貸款、政策政治等來探討:窮人面對的風險極高,但卻沒有完整的保險幫助他們,面對風險的成本極高。窮人在儲蓄與貸款上的成本也較高,窮人會因為儲蓄要額外支付手續費而難以儲蓄。另外利率也反映了償債能力,有錢人相對因為償債能力強而有比較好的貸款與理財條件。但窮人因為償債能力較弱所以貸款利率高。但窮人又特別需要有資金機會與儲蓄去翻轉未來。而一個國家因為貪污或是政策無法好好幫助這些窮人時,窮人就更難以靠自己脫離貧窮陷阱。
作者透過本書去深入瞭解窮人的處境,而有許多反思去提出一些方法幫助窮人。這也提醒當我們在未暸解窮人處境,只是一昧透過捐款或一個簡單的模型想幫助窮人時,我們能幫助的可能有限。書中舉出發放便宜糧食也許不是最必要的糧食政策,我們可以從改善小孩還有婦女的養分衛生以及提倡微營養食品來改善健康與生產力,比方誘使父母買營養補充品、發放免費食物的疫苗注射營,孩童的驅蟲計畫,以及放在提水水井旁免費轉一下的注氯器,都可以透過提供誘因以及改變發放方式去「拉一把」,而產生意想不到的行為改變。
此書也使我們看見貧窮陷阱也反映了人性會因為短視近利,而無法翻轉貧窮。
班納吉與杜芙若在對抗貧窮的政策比起其他領域的公共政策來說,所做的努力,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他們全面的瞭解窮人在家庭、經濟與政治生活上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經濟學家稱此為制度性細節,以及使用經濟學與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等的概念來建構理論,收集可以衡量這些因果關係的變數資料,並且有系統的使用RCT 及其他應用個體經濟學常用的分析工具等,他們將所有制度細節、理論、資料、計量方法、以及面訪所得的結果加以消化並整合出一個體系的功力,在這十幾年來累積的研究成果與對政策的影響力上展露無遺,堪稱經濟學家入世的最佳典範。
作者在第七章:來自喀布爾的男人與印度太監:窮人貸款的簡單(不簡單)經濟學。在印度,窮人們作小生意的生財器具都是租來的,可是只要把每天的租金存下來,幾個禮拜就可以買到好幾台推車!但為什麼沒人這樣做?這些人的回答是:「除了高利貸業者,沒人願意借錢給我!」
微型信貸到底有沒有用?當二○○二年 班納吉與杜芙若對這些微型信貸機構提出這個問題時,這些人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我們要像賣水果的攤販一樣接受評估?」接著他們提出一些經由微型信貸翻身的窮人當作例子,並且提到人們也會一直來借錢就是最好的證據。
兩位作者最終說服了其中一家最賺錢的微型信貸,讓他們以前述的 RCT 作實驗,結果如下:在隨機設立據點的社區中,人們創業的比例的確增加了,但只是從 5% 增加到 7% 而已。兩位作者認為雖然效果不大,但小額信貸應該已經站上正確的位置。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此一政策的重點,不在於借到錢的機率是否增加,而是較容易借到錢之後,對這些窮人的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接下來就有非常多的學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區評估微型信貸的影響。
杜芙洛主編的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在二○一五年第一期就刊出了地區涵蓋波士尼亞、衣索比亞、印度、墨西哥、摩洛哥以及蒙古,時間從二○○三到二○一二年的研究成果。這幾篇研究基本上都指向相同的結論:微型信貸的確增加借到錢的機率(take up rate),但是效果普通(modest〔大約 20% 左右〕),這些家庭參與的商業活動也增加了(這表示借到的錢有投入在生意上)。但是比較麻煩的是,即便可以借到錢作生意,然而這六篇研究都無法找到微型信貸可以提高窮人家庭所得的證據!不過幾個研究倒是發現微型信貸儘管增加了商業所得,卻減少了家庭的薪資所得(整體所得效果相互抵銷)。所以班納吉把這些結果詮釋成:「至少讓人們獲得更多在職業上選擇的自由, 但是家庭消費沒有增加,而長期投資也沒有改善(例如小孩教育、健康、女性自主權等)。因此作者的結論是:微型信貸的確有些許的直接效果(指借到錢的機率增加),但是借到錢之後的生活並未有太大不同。
作者在第七章花了很大篇幅來解決這個疑惑。其實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資訊不對稱:對無法提供擔保品的窮人來說,事前評估還款可能與事後經常追討的成本實在太大了,與可收到的利息相較,實在不成比例。微型信貸的創意在於利用透過團體互保,對其他人的借款負責來減低交易成本,但結果卻是有限。
本書其他討論營養、健康、教育等章節,閱讀起來也跟微型信貸這章有相同的感覺:作者指出一些貧窮理論,觀察某些依照這些理論所提出的作法其效果如何,結果卻是離全面根除貧窮還有一段距離,烏雲後的光(silver lining)似乎是對此一情況最好的描述。
3.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4日公布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印度裔美國學者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裔美籍學者杜芙洛(Esther Duflo)及美國發展經濟學家克雷默共同奪得,以表彰三人運用實驗性方法致力於全球減貧。班、杜為獲此獎項的首對「夫妻檔」,現年46歲的杜芙洛更是50年來第2位女性經濟學獎得主,亦是史上最年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