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秋雨說「走西口」的晉商

 

  余秋雨是文學名家,他看事情能觀照全局,敘事則條理分明,他運筆如飛,筆峰常帶感情,今天在他的《山居筆記》中,翻閱到〈抱愧山西〉這篇文章,深受感動。

他從歷史眼光看,認為向來一切的貧困,莫不出於政治原因,為了脫貧,可以破門入戶、搶掠造反但是,在山西這幾個縣,竟然有這麼多農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以上任何一條道路的選擇,他們不甘受苦,卻又毫無政權慾望;…。他們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鄕之外的遼闊天地,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靱筋骨,走出另外一條擺脫貧困的大道。他們首先選擇的,正是「走西口」。口外,爲數不小的駐防軍隊需要糧秣,大片的土地需要有人耕種;耕種者、軍人和蒙古游牧部落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期待著一支民間貿易隊伍;塞北的毛皮、呢絨原料是內地貴胄之家的必需品,爲商販們留出很多機會;商事往返的頻繁,又呼唤著大量旅舍、客店、飯莊的出現……總而言之,只要敢於走出去悉心尋求、刻苦努力,口外確實能創造出一塊生氣勃勃的生命空間。從淸代前期開始,山西農民「走西口」的隊伍越來越大,「走西口」的民歌,也就響起在許多村口、路邊: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找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拉著哥哥的手,汪汪淚水撲瀝瀝的流。       

他說,我懷疑我們以前對這首民歌的理解過於浮淺了。我懷疑我們直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憐憫、同情的目光去俯視這一對對年輕夫妻的哀傷離別。聽聽這多情的歌詞就可明白,遠行的男子在家鄕並不孤苦伶,他們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強烈的愛戀,都有一個足可生死以之的伴侶,他們本可過一種艱辛卻很溫馨的日子了此一生 ,但他們還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門,而他們的戀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綿綿的戀情從小屋裏釋放出來,交付給朔北大漠。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的還是走了。我相信大家多情女子在大路邊滴下的眼淚,為山西終成「海內最富」的局面,撥下了最初的種子。

他讓我們看到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隊伍中,正擠著一個來自祁縣喬家堡村的貧苦青年農民,他叫喬貴發,來到一家口外小當舖裡當一名伙計。就是這個青年農民,開創了喬家大院的最初家業。喬貴發和他後代的奮鬥並不僅僅發達了一個家族,他們所開設的「復盛公」商號,奠定了整整一個包頭市的商業基礎,以至出現了這樣一句廣泛流傳的民諺:「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誰能想到,那一個個擦一把眼淚,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靑年農民,竟然有可能成爲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種宏偉文明的締造者?因此,當我看到山西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走西口》以大氣磅礡的交響樂,來演奏這首民歌時,不禁熱淚盈眶。

山西人經商當然不僅僅是走西口,到後來,他們東南西北幾乎無所不往了,只要看當下有山西血統的郭台銘,便知一二。

文學家看世局,寫歷史,就是這麼有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