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領袖的能力
領袖是指有組織的社會結構中握有最高權力的人或團體,不同組織的領袖有不同的職稱,例如:企業領袖有董事長、總經理、執行長,國家的領袖則有國王元首、皇帝、總統等稱谓。
以下舉出各學者對成功領袖應具備的能力加以說明。
(1)彼德斯(Tom Peters)與華德曼(R.H. Waterman)在《追求卓越》中,指出領導能力包括:
A.為促成團結而做的忍耐;
B.有目的的發出訊息,以便在組織內部產生適當的酵素;
C.小心的透過管理系統的草根語言,而轉變組織的注意力;
D.建立一個忠貞且意見大體一致的高階管理團隊;
E.耐心傾聽,不斷鼓勵,並以行動來加強所說的話;
F.必要時能展現嚴厲的一面,偶爾亦會直接運用權力。
(2)唐納特(M.D. Dunnette)將成功領袖的特質與能力,歸納成下列六項:
A.整體活力(精力)水準;
B.計畫和組織技巧;
C.交際能力;
D.認知能力;
E工作動機;
F控制情緒與承受壓力。
(3)凱茲(D. Katz)早在1955年即提出三種管理能力,至今仍為人沿用,茲分述如下:
A.內容
(A)技術能力:指進行特定活動的方法、程序、過程和技術等知識,以及運用有關的工具和設備的能力。管理者須具備技術能力,才能在專業活動方面訓練和指揮部屬。這些專業如會計、財務、行銷、工程、商事法、電腦程式設計等,在正規教育中均可學到,此外亦可透過在職訓練及經驗中習得。
(B)交際能力:是人際關係能力的簡稱,泛指有關人類的行為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了解別人的感覺、態度和動機的能力(設身處地、社會敏感性),明確而有效溝通的能力(口才伶俐、說服力),以及建立合作關係的能力(機敏、外交)。
人際關係的能力是與部屬、上司、同事及外界人士建立良好互動不可或缺的要素。管理者除非對他人的態度、感覺和需求相當敏銳,否則無法正確預測他人的反應,真正與人共事的能力,必須變成自然而持續的活動,因為它包含個人日常行為的敏感性與決策時的敏感性。領導者的言行舉止都顯示個人的真正意志,並會影響同僚。因此,要成為有效的管理者,必須自然而不自覺的展現這種能力,並在行動中顯露出來。
(C)觀念思考能力:指一般分析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具此能力者善於將複雜模糊的關係概念化,在構思和解決問題時有創意,能分析事件和捕捉趨勢、預測變化,具有確認機會與發現潛在問題的能力。
觀念能力是計畫、組織、協調與制訂政策及解決問題和發展方案的基礎。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協調組織內的各部門。為了達成有效的協調與調整組織結構,管理者除須了解各部門的相互關係,也須注意外界環境,了解變動對組織可能產生的影響。
B.重要性
(A)職位高低:對低階層管理者而言,主要的職責是在組織內執行政策和維持工作流程順暢,因此擁有能力通常比觀念思考能力更重要。對中層管理者而言,主要的職責是補足現有的結構,並執行上級所訂定的目標與政策,因此技術、人際關係和觀念思考能力均需具備。對高階主管而言,主要的職責是制訂策略性決策,因此擁有觀念力最為重要。雖然下決策仍需具有技術能力與人際關係能力,但是,策略性決策的品質,主要還是取決於決策者的觀念性思考能力。
高階主管所須具備的能力會因組織的種類、大小及權威集中程度而有不同,如在作業性決策相當分權的組織裡,技術能力對高階主管而言最不重要。若組織的決策高度集中,或高階主管除一般行政責任外,尚擔當專業機能角色(如向主要客戶推銷、設計產品),則需更多的技術能力。
(B)組織發展階段:在動盪時期組織改組或引入新技術時,技術能力就變得較重要。組織發展的初期,技術問題最顯著,因而需要很多技術和觀念思考能力。技術問題解決後,所剩的工作就是制訂人事制度,而人際關係能力在此時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般說來,低層管理者的能力,不能輕易轉換到不同的專業領域 (如從銷售經理轉為工程經理),因為此階層的技術能力非常重要,而且不同工作領域間的差異頗大。至於高階主管的能力是否可轉移,至今尚無定論。
同性質的公司,其股權、傳統、組織氣候與內部運作特性均不同,故有獨特的能力需要。對於經濟、市場和技術特性有很大差異的行業來說,所需的能力更是不同。欲熟悉技術情形、產品、個性和傳統,必須在組織內有長期經驗才能獲得。情境的差異愈大與新職位所需的技術能力愈多,轉換就愈困難。統計270個最高主管研究中,發現只有1/10的組織從外界聘請最高主管,其餘均從內部提升,而新任命最高主管的公司當中,主要來自內部升遷,績效較高,說明了管理能力並非可全部轉移。
※取材余朝權,《領導綱領》,民79年,遠流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