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領先的七大中國科技
【園丁按】
《BBC News 中文》2019年5月27日發布〈中美科技冷戰:盤點世界領先的七大中國科技〉
1.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這是位於貴州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伴隨美國全面封殺華為,並凖備封殺其他一些中國科技公司的一連串動作,越來越多國際評論人士指出:所謂中美貿易戰已遠超出貿易範疇,而「科技鐵幕」即將落下,「科技冷戰」已經開始。
彭博新聞社分析,美國對華為的限制將迫使中國進一步在科技上自立,肯定不惜「燒錢」爭取優勢。英國《衛報》也評論認為,中美的華為之爭顯示美國希望遏制北京用科技獲得地緣政治霸主地位的企圖。
過去幾十年,中國已逐漸走出世界血汗工廠的格局,在科技創新領域趕超世界先進國家。中國在政治上一黨專政,迄今似乎並未如外界所估計那樣成為科技創新的障礙,相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為敏感技術的普及運用掃清了障礙。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最新年度報告顯示,儘管美國仍然在科學工程(S&T)、科學研發(R&D)投資方面領先全球,中國在這方面的追趕速度也是驚人的。專家指出,儘管在眾多高科技領域,美國依然佔據絶對優勢,比如芯片、電腦軟件等等,但中國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的總風險投資額截止到2018年年底已經與硅谷(矽谷)相差不足60億美元。
中國通過美國所稱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或「舉國體制」已經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
2. 天河計算機
2018年5月17日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原型機首次亮相。
中國的科技發展與成為奧運金牌大國有異曲同工之處,歸功於中國高層一直要求的科技發展「舉國體制」。
中國從1950年代喊出「超英趕美」口號,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產業升級」,再到2015年出台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包括美國在內的先進西方國家一直就是中國努力超越的目標。
中國的科技實力究竟如何,外界或許很難簡單評判。但是最近幾年中國宣佈的一些科技消息轟動世界,卻能說明中國在科技領域與西方競爭的勢頭。
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和「神威·太湖之光」連續5年佔據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榜首。
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有望在2020研製成功。
3. 華為5G
華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訊設備生產商,第二大手機生產商,還是通訊5G技術的全世界領軍公司。華為在5G技術方面,掌握了最多的專利。
今年4月12日, 美國總統特郎普在白宮曾有這番講話:「安全的5G網絡將絶對關係到美國在21世紀的繁榮和國家安全。5G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交流和旅行的方式。將使美國農民更高產、美國製造更有競爭力、美國健康醫療更好更普及。」
「在這樣一個未來極具威力的產業方面,我們不能允許任何國家超越美國。」
「5G競賽是一場美國必須贏的競賽。我們不能休息,競爭還遠沒有結束。美國公司必須在蜂窩移動通訊技術領先世界。必須防範5G網絡被敵人偷走。」
特朗普的這番講話,間接承認了美國在5G技術上的落後。
4. 中國啟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2016年9月位於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投入使用。這只「觀天巨眼」可將微弱的天體電波高倍放大後進行檢波並記錄下來。主要用於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
FAST口徑達500百米,而目前世界最大的美國Arecibo射電望遠鏡口徑是300米。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稱,FAST將在未來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5. 「杜絶竊聽」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這顆衛星將用於試驗徹底杜絶間諜竊聽、破解的保密通信技術。
負責此項目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說,量子通信「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
美國學者認為,中國爭取走在世界量子通信前列,其動機之一是要抗衡美國的網絡攻擊與防禦能力。
6. 中國宣佈「嫦娥四號」著陸成功 實現人類探測器首訪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是中國「嫦娥」系列探月工程之一。嫦娥工程於2003年啟動,前兩次嫦娥任務(即嫦娥一號、二號)的目標是從繞月軌道進行遠程探測並收集數據,而第三次和第四次是登陸。
中國還計劃於2019年晚些時候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預計將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
7 基因編輯嬰兒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消息迅速激起軒然大波,震動了世界。
在賀建奎宣佈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之前,中國科學家在基因編輯猴和克隆猴以及豬等大動物模型研究中,已走在世界前列。
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的成功誕生,顯示中國政府在涉及基因編輯嬰兒監管方面的不足,同時也顯示中國科學家在科技進步可能突破倫理、道德、人權底線的問題上,比西方科學家多了些灰色地帶卻少了很多法律和倫理道德的約束。
此外,人工智能AI方面,雖然中國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芯片、人才方面的多項關鍵指標與美國還有差距,但是中國在人工智能的運用方面卻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人臉識別技術,當西方國家在人臉識別技術是否構成對民權、人權、隱私的侵犯展開討論爭取立法的時候,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開始運用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2017年,中國已經推出人臉識別廁紙機,通過高科技手段控制廁紙使用量。另外,無人零售便利店也因此技術而出現。
最受西方國家指責批評的,是中國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加強對新疆維吾爾族少數民族的控制,稱中國利用這一技術在全國「監控敏感人群」。
【啟示錄】
2019年2月20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會見「嫦娥四號」工程人員代表時讚揚這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中國要建設科技強國,「努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上述資訊已是三年前的事,只要看他們的北斗衛星,全球大汽車廠從三星蘋果豐田福斯,都採用北斗衛星導航,便知其受信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