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企業表現差及其政府的因應措施
1. 科技新報2022 年全球 1,000 大企業榜單出爐。
(1)南韓進入榜單的企業,從 2017 年的 25 家減少到今年的 12 家,五年內直接砍掉一半以上,而首次上榜的四家新企業,全都是南韓企業集團的子公司,除 Kakao 外,其他三家都不是 10 年內成立的新公司。
(2)中國企業今年有 167 家進入全球 1,000 大企業榜單,為五年前的三倍。
(3)美國企業有 95 家上榜,其中包括 Uber、Zoom 等企業,許多新創企業迅速崛起,並逐漸主導全球市場,但南韓企業卻大幅落後,相比中國、美國取得的進步,南韓企業的表現並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家的新創企業多涉足大數據、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產業,主要是透過新技術與服務的結合,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趨勢,但南韓只有三家企業被認定為 IT 產業,包括三星電子、SK 海力士和三星 SDI,代表過去曾被稱為 IT 強國的南韓,正在失去創新動力。
2. 南韓政府的因應措施
渴望進入市場的南韓新創企業受到監管的束縛,因為新創企業適用豁免的「監管沙盒」已經生效,但隨著公司業務的成長,又會被新的法規所取代,導致許多公司最終改變業務方向,因為過時的法規無法跟上變化的步伐,致使政府專注在阻止年輕企業家離開南韓到其他地方做生意。
南韓政府已承諾修改限制自由市場和創造力的法規,並提出 900 項措施,但多數只是修改行政法令,並沒有改變繁瑣的主要法律,而簡單地調整附則,並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例如自動駕駛機器人的運輸服務需要修改各種法律,包括道路交通法、個人資訊保護法和動物福利法。
南韓政府和執政黨應與反對黨合作,對傳統法律進行重大修改,以允許商業創新,因為一個能帶來真正變革的有能力政府,將會為新創企業和風險投資企業帶來商業活力的關鍵動能,而這正是競爭力所在。
【啟示錄】
台灣居然榜上無名,不知蔡政府羞也不羞?